第12版:副刊

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

——卫建超《丝路遗韵》艺术承载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早期的图形出现是人类用来纪事的一种直观方式。之后,随着纪事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图形纪事的基本功能淡化,图形的功能也开始出现多样化,“装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再之后,作为审美艺术的功能越来越成为图形的核心功能和价值。
  但是,不管图形的纪事功能如何弱化,绘画作品中依然必须有创作者自身与社会群体普遍的情感价值,以及自身艺术审美与社会群体普遍审美因素。如果仅仅是一种表现技巧或者其中没有任何情感和审美的作品是不可能引起其他人的情感、审美以及价值共鸣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能够传承下来的绘画作品中明确判断。虽然历史上每一个杰出的画家风格不同,表现的素材也有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无不有着浓烈的情感表述和审美趋向,也因为具备了情感和审美,才显现出了共性的社会价值。
  卫建超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丝路遗韵》就体现了这样的综合意义。《丝路遗韵》既很好地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又很好地体现了绘画作品应该具有的综合审美和社会价值。
  “第十四全国美展”虽然不限制题材,但确定的是“在合作与创新中探索美术新境界”,同时要求主题要积极向上,表现出现代社会的美好形象。这实际上还是一种限定,很好地在作品呈现出这种要求并非易事。也因此,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上也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
  《丝路遗韵》看似没有表现“现代社会”这个要素,但这正是卫建超对素材选取上的智慧。他是将“一带一路”这个现代元素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历史与现代的契合,通过历史所承载的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素联系起来,避开了生拉硬套的“现代”表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又将忻州市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价值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融合起来,在作品中完成了社会价值的判断和表现。
  在绘画形式上,卫建超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国画手法与传统壁画表现手法的结合,特别是主要参照敦煌壁画中作于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从而使得整幅画在艺术呈现和内容表述方面具有了比较独特的风格。
  了解中国壁画,尤其是敦煌壁画的人都清楚,敦煌壁画中首先有着大量精彩的线条运用,这既是画面具有装饰意味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线条的本质特点。同时,壁画中的线条作为连接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媒介,分轮廓线和提神线两种。也就是赋色前勾轮廓线和赋色后再勾提神线,这可以使富有变化的各种色彩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联系,使得画面既丰富又统一。在色彩的使用上,壁画的色彩往往采用大块平染,一般以温和的暖土色为底色,与石青、石绿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在黑、白、灰色的配合下形成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丝路遗韵》中卫建超主要采用的是石绿、石青、墨色和赭色线条的大量结合,既有整体轮廓线,也有树木、山石的造型线,还有大块的渲染,从而使线条与色彩之间相互呼应,产生一种微妙的色彩联系和视觉效果,使色彩协调有序而富于装饰性。尤其是整个画面粗看上去像一块碧玉,细看却是山川茂林、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栈桥驼队、鸟翔花飞、佛塔经声,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既让人产生一种肃穆感,又给人以愉悦感。
  而熟悉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人也清楚,正是这幅远在丝绸之路西北端的壁画,让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夫妻,于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豆村镇发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梁思成将其称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而这一发现也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荒谬断言。
  可以说,卫建超的《丝路遗韵》艺术地表现了自然中的文化,以及文化承载的历史,非常吻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所确定的“在合作与创新中探索美术新境界”的艺术主题。

梁生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