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技

强化科普之翼 传播科学精神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我省有2个单位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6人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表彰是对我省广大科普工作者在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认可与激励,更鼓舞广大科普工作者充分释放创新智慧,提高科普服务效能,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创新科普形式,弘扬科学精神

  地球从哪里来?为何能成为生命乐园?是否终将归于尘埃?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神秘地球”科普流动展览为我们掀开地球46亿年变迁的神秘面纱。
  “神秘地球”科普流动展览以“可移动”为特色,包括“地球演变”“地球宝藏”“生物起源与进化”等五个部分,将地球科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学等相关知识浓缩为96米长的标准展线,堪称“微缩的自然博物馆”。该项目自2021年9月启动以来,已与太原市、娄烦县、阳泉市等地的15所学校或单位开展了展览合作,惠及在校师生77000余人。
  除了科普流动展览,山西地质博物馆还自主开发了科普活动课程,将科学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30岁的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一次晚宴中发现,火鸡骨骼与小型兽脚类恐龙骨骼非常相似。一个大胆的猜想由此提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在一堂名为“飞天恐龙”的科普课堂上,主讲人郭然将一段科学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随后,郭然向同学们讲解恐龙羽毛的功能及演化过程,并展示了奇翼龙正型标本照片和复原图,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恐龙与鸟的相似之处。
  “科普课堂针对青少年观众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专业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让青少年更好地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郭然介绍说。山西地质博物馆作为全省唯一一座普及自然资源知识和地球科学知识的自然类地学博物馆,在此次表彰中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该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普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现已成为山西“一河百里千年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深度研学之旅,以保护促科普

  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神秘的“魔鬼城”。平整的大地被切割得千沟万壑,大小不一的土台、土柱、土崖、土岭,或如大漠孤驼,或如将军列阵,或如城堡孤悬,或如少女玉立。这就是奇特的大同土林地质遗迹。
  “土林是由没有完全固结成岩的土状堆积物构成的成群分布的柱状地貌,其形成以流水侵蚀为主要动力,是一种独特而稀少的地貌类型,被称为华北地区天然的‘沉积学实验室’。”大同土林景区讲解员向游客介绍着土林的由来,由于形成条件极为不易,且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土林地貌较为少见。如何在保留土林地貌原真性的同时,让更多公众了解土林?大同土林给出了它的答案:想要利用好土林资源,必须以保护促科普。
  “每每看到大同土林的奇特地貌,都会被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所震撼,这更坚定了我们保护地质遗迹的决心。”大同市云州区土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田连捷说。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在科学保护土林地质遗迹的同时,聚力打造“大同土林科普基地”品牌。将科普内容贯穿于旅游活动中,设计出一条特色科普研学路线。在这条研学路线中,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壮观的土林地貌,还可以在景区外的古人类遗址、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古地震遗迹进行参观研学与模拟发掘。研学中还穿插着对水土流失、盐风化等重要地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让游客深刻体会到地貌形成的不易,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此次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我们会继续坚持突出公益、兼顾效益、重在科普的宗旨,重视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创作更多原创性优秀科普作品。”田连捷说。该公司已开发科普教材、科普故事等10多种宣传品,编制发行科普图书17500册,多次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科普事业惠及人民。

科普贴近生活,坚持文化惠民

  一提到“核”这个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核武器、核电站、核反应堆等离生活很遥远的事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技术逐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核医学是一个用放射性药物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医学专业。放射源治疗就像是一个神枪手,以特定的射线当‘子弹’,消灭那些已经发生病变的细胞。”在山西省图书馆联合中核第七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核你在一起”科普展现场,核科普志愿者正生动地讲解科普知识。志愿者通过你问我答等趣味互动,让公众了解核技术在我们身边的具体应用,认识到核能在解决能源问题、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知‘核’懂‘核’不惧‘核’。”山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吕涛说。任职以来,吕涛参与多项国家及全省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组织策划各类公益科普类活动64场,累计服务超过5万人次。“阅读经典,感受美好生活”系列讲座让广大师生感受《论语》等经典著作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流动的国土——航空母舰”专题讲座让观众了解中国航母“三剑客”那些事儿;“阅读零障碍智享晚年乐”智能手机摄影培训活动教会老年人用手机拍摄、剪辑视频的技巧……
  “科普惠民最重要的就是覆盖全人群,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吕涛说,山西省图书馆始终坚持公共文化服务零门槛、全覆盖、均等化,这与科普惠民的理念不谋而合。乡村学校、儿童福利院、各大高校都有山西省图书馆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山西省图书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科学选题,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调动了我省民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让更多人了解科普知识,让科普真正惠及人民,是科普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吕涛坚定地说。

杨家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8期

  • 第2024-09-07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