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深度透视】乡村旅游拓宽振兴路

——平遥县全力盘活古村落资源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 华灯初上,五彩缤纷的彩灯勾勒出横坡的乡村振兴路。梁生仁摄

  • 梁村稻田美如画。梁生仁摄

  • 水磨头村历史文化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本报通讯员摄

  •   

    阅读提示
      访古村采风写生、入农家品尝地道美食、进生态园感受传统耕读之乐……今年暑假期间,平遥县以其独有的古韵风情与田园之乐,成了省城及邻近都市游客心中的理想桃源,人们在这里赏美景、尝美食,畅享美好时光,以古城为龙头引领的乡村旅游市场渐入佳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平遥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秉持“游在古城、住在古村”的发展理念,深度盘活112个古村落,80座古堡、农村古院落,推动旅游再升级,形成“城乡协同联动、星月交相辉映、功能多元互补”的文旅新格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让平遥县乡村变美、农民致富、农业发展,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业态创新——
    “写生经济”解锁致富密码

      “同学,你们把我们村画得可真好看。”“村里处处是景,是我们写生的好地方。”暑假期间,平遥县东泉镇水磨头村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背着画板写生的学生。他们或坐在道路旁,或蹲在绿荫下,或站在田间地头,手持画笔在画本上恣意涂抹,以艺术的形式留住村景。
      8月13日,连绵几场山雨后,云雾缭绕的水磨头村,恍若仙境。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当地的石街、古堡、古戏台亦为画作增添了一抹人文意蕴。这天一大早,雾气刚刚散去,水磨头村历史文化街区铺则底的两侧就坐满了学生,他们是来自西安博恩万松岭画室160余人的师生团队,此次来水磨头村开展为期一周的采风写生活动。
      只见博恩万松岭画室的负责人胡名杰和同学们静坐在一处高地,尽情描绘着村里的美景。一会儿工夫,青砖灰瓦、炊烟袅袅的百年古村形象便跃然纸上。“跟在画室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们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胡名杰感慨地说。
      水磨头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20公里处的宝塔山脚下、惠济河畔,这里不仅拥有近70%的森林覆盖率,被誉为天然氧吧,更因错落有致的古堡、古宅和淳朴浓厚的民俗风情而被世人所熟知与向往。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水磨头村随处可见背着画夹、挥笔作画的写生爱好者,以及手持相机穿梭在村道间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用艺术的眼光和技术定格村里的一景一韵。可是由于旅游开发滞后,这座宝藏村庄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村里的经济也发展不起来。
      2020年,水磨头村“两委”班子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多方筹措资金1400余万元,用于整合利用村里闲置废旧宅基地。他们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进行精心修缮,使老村部分村落格局和街巷空间再现明清古貌,水磨头村也逐渐成为写生爱好者的天堂。
      “我们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观光旅游、写生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将乡村美景转化为经济效益,为群众开辟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水磨头村党支部书记张成宝说。
      临近中午,摘菜、洗菜、收拾桌子……农家乐老板张晓东一刻都没闲着,“快到饭点了,客人们也快回来了,我们得在他们回来之前把饭菜准备好。”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水磨头村逐渐名声在外,不少村民也尝到了甜头,张晓东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相比普通游客,前来写生采风的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基本上一待就是半个月,吃住都在村里的农家乐或民宿里。”张晓东高兴地说,“我今年刚开始经营农家乐就接待了很多前来写生采风的团队,生意红火得很。”
      为把“写生经济”发展壮大,水磨头村又启动“超山苑”红色生态民宿研学社项目,专门接待前来研学采风的师生团队。该项目新建宿舍楼、食堂楼,改造教学楼,共有高标准宿舍50间,可接待写生团队200人。今年“五一”假期,“超山苑”写生研学基地迎来首批研学写生团队,160余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师生在3天的时间里,以“游学+绘画”的形式领略古村落的炊烟袅袅,在古建筑、古文化和淳朴民风中得到滋养。
      “这里能住宿、能吃饭,学生们一天只需花费70元至100元,这些天我们已经接待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等20余所知名学府的学生来村里创作写生。”“超山苑”红色生态民宿研学社负责人陈朝国的话音刚落,联系业务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以前每年4月至10月是水磨头村采风写生的高峰期,现在几乎月月是高峰期。今年已接待5万人,特别是来这里写生的省内外学生就占到了一多半,创收100多万元。”东泉镇党委副书记李晓东表示,将用好用活水磨头村丰富的旅游资源,继续深挖“写生经济”的潜力,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研学项目。同时,加强与各大艺术院校和写生基地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创作,助力水磨头村乡村振兴“加速跑”。

    模式创新——
    特色田园唤醒古村活力

      出平遥古城,继续向南前行15公里,就到了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的美丽乡村横坡村。纵览古城繁华之后,人们总喜欢来这里体验一下田园乐趣。
      “村在景里,景在村里,人在花中游、车在林中走、家在景区住。你们说,我们这儿该叫村庄呢,还是叫景区?”一有空就给游客当导游的横坡村党委书记郭兴峰幽默地与游客互动。
      横坡村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整个村庄依山而建,村里道教、佛教建筑古迹及明清时期的古院落众多,尤其以明清时期的窑洞古院落为主,最典型的就是村中曾经的姚、郭、李、张四大家族的窑洞院落,其根据姓氏聚居、依山就势的特殊居住形态和院落布局,充分展现出黄土高原丘陵山区土窑洞的特色,是山西窑洞的杰出代表之一。
      随着平遥古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横坡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9年,该村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了峰威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以村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了集乡村旅游、生态休闲、绿色健康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全村开始搞旅游、抓产业。
      行走在横坡生态庄园里,携家带口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坐游览车一路行至丘陵高处,俯瞰4000多亩的生态采摘园,顿觉心旷神怡。村口庆丰楼的农家饭是我们吃过最地道的农家饭。”在横坡村度假的太原游客董女士谈起这几天的感受滔滔不绝。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横坡村成功搭上了田园游的浪潮,一跃成为平遥县最早的乡村旅游“网红村”。但和常见的乡村游一样,最初的横坡村也只有采摘、烧烤、农家乐“老三样”,游玩体验、住宿购物都是短板,游客来了只能一日游,很难过夜。
      2014年,横坡村打破传统模式,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联手平遥煤化集团投资1500万元,与农户深度合作,把农村闲置的旧窑洞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进行收购,并邀请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太原理工大学等专家团队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启动了古院落开发工程,10座院落、80孔窑洞,一大片如古堡般的特色窑洞民宿逐渐成形。同时,村里又通过植入艺术、休闲、文旅、研学、餐饮等元素打造爆款项目,使横坡村形成了颇具田园特色的农旅产业链,吸引更多游客驻足。
      “最期待的就是在这儿住上几天,既有明清院落的韵味,又有山水乡愁的悠闲,还有都市生活的品质。”远道而来的北京游客刘晓敏边说边兴奋地介绍,“你看,层层叠叠的窑洞就像布达拉宫,走进窑洞里仿古的明清家具、颇有田园风的大红花薄被,坐在土炕上再吃上一顿风味十足的农家饭,那种感觉就像踏入了时空隧道。”
      为了向游客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横坡村还筹建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办了传统工艺生产的绿色油坊、粉坊、豆腐坊,让到来的游客沉浸式感受古老的农耕文明,享受绿色、健康的传统风味,让城市人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在这里圆梦。
      窑洞变酒店,古村变景区。面对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借力“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东风”,横坡村还举办了平遥中国年横坡古村春节赏灯会,承办了国际摄影大展采风活动及平遥美丽乡村文化节,并开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账号,不断叫响“横坡古村”文化旅游品牌。今年,横坡已接待游客13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万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横坡村村民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以前只种玉米,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庄园建起来后,我把土地流转给庄园,年底有分红,农忙时到庄园里打工,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呢。”村民耿香娥脸上笑开了花。目前,横坡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11年的3000元增至1.7万元。
      “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全力以赴将横坡打造成国内最具晋商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让来平遥的游客游玩在古城,吃住体验在横坡,在横坡感受不一样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文化魅力。”郭兴峰对横坡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场景创新——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蔚蓝的天空下,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乘坐观光小火车徜徉在成片的稻田间,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稻香……没错,这样放松的体验就来自于梁村的稻田公园。
      9月10日,走进秋日的梁村稻田公园,金黄色的葵花灿烂盛放,水稻青中泛黄,秋风拂过,掀起层层稻浪,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游客们纷纷驻足在稻田里,或拍照留念,或漫步于田埂之上,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梁村,距平遥古城仅30分钟的车程,是中国传统村落和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2022年4月,平遥县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了把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文化等跨界融合,培育农家乐、民宿、康养、研学等业态,并成立了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着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市政设施管理、文物文化遗址保护服务等工作,让地处偏远的传统村落美起来、旺起来。梁村作为平遥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在这场变革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是自夸,我们这儿可真是全省休闲旅游的一个‘网红’点,自建成以来就非常火爆,有大量游客慕名涌入这片以大地为纸、以稻田为颜料‘作画’的田园综合体,仅观光小火车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平遥县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卫告诉记者,梁村稻田公园是平遥城乡融合公司和梁村共同打造的特色农业观光园。该园占地640亩,以稻田生态为主体,集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科普教育、民俗风情、康体休闲等为一体,力求为平遥打造高颜值的后花园与高标准休闲度假区。
      “稻田公园的环境、设计非常新颖,田间的帷幔餐厅别有风情,还有适合孩子们玩乐的欢乐谷,是个绝佳的打卡地,我会向朋友们大力推荐。”带着家人来此游玩的刘女士兴奋地说。
      “农文旅融合,根基在农。”说起梁村的发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安保贵深有感触地介绍,梁村三面环水,南依孟山,素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2019年起,该村投资50余万元成立了平遥源池泉涌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建成了200余亩莲藕水稻基地,让传统地道的稻田美景再现,也奠定了梁村的发展基础。随后,乘平遥县特色农业种植项目之东风,梁村通过流转约590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并引入蔬菜、油葵、小杂粮等富硒作物,构建起无公害农业基地。此举不仅强化了农业主导地位,更促进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将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特色村落有机结合,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乡村旅游的“热”,得益于不断创新。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深挖乡村文化与民俗特色,创新消费场景,能够拓宽产业边界,推动文旅更深程度地融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为此,2023年,梁村与西源祠村携手并进,采取村村联动的发展模式,共同开发土地1000余亩,并联合平遥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如平遥源欢乐谷、观光小火车等,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梁村的旅游业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家乡美了,我们也沾光了。”村民毛志刚,曾在外地打工多年,如今看到家乡大变样,他毅然选择返乡就业。
      毛志刚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打理稻田,自从将家里的3亩水浇地流转后,毛志刚不仅拿到了每年3000元的流转费用,每月在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还能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成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新农人。据了解,梁村稻田农业园项目吸纳村民超2000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00余万元。
      安保贵表示,建设稻田农业园,就是希望打造全新的旅游场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梁村,了解梁村。下一步,将继续整合、流转土地资源扩大园区范围,增加种植面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发展道路,通过“原产地特色+原材料加工+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销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在平遥,“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它不仅是一种旅游模式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文化深度体验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平遥县县长冯玉全表示,将持续推进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开发,切实打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文旅+乡村振兴”“文旅+康养”等文旅新模式,全链条推动文旅产业提标升级,真正实现游城游县、看城看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开创乡村振兴的新纪元。

    本报记者张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8期

    • 第2024-09-17期

    • 第2024-09-16期

    • 第2024-09-15期

    • 第2024-09-1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