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近年来,我省国资国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稳定全省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事业等方面有力发挥了国企职责、展现了国企担当。9月14日,省国资委发布了《山西省省属企业社会责任(ESG)蓝皮书(2024)》。蓝皮书从科技创新、产业引领、绿色发展等11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省属企业的履责行动与成效。本文选取了其中部分案例进行展示。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山西·文旅云长治中心,一块超大屏幕上的全市文旅数据地图映入眼帘,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即可监测市内景区实时动态。一张地图串联全市文旅资源,依托此“最强大脑”平台,政府科学决策、企业互惠互利、游客畅游山西可以轻松实现。
山西·文旅云项目是山西文旅集团依托全省文旅资源特色进行的数字经济创新与落地实践模式探索,于2023年11月底完成建设。其“游山西”App累计注册用户达602万人。
在服务政府方面,文旅集团着力建设“管理一张网”,积极推进全省文旅综合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决策指挥平台六大服务应用,同时积极推动市级分中心建设;在服务涉旅企业方面,着力建设“运营一平台”,整合全省文旅资源与分销渠道,打造基于产业应用的数字生态链,实现统一在线交易服务,产生行业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产业链反哺能力,催生出数字经济新业态,为文旅企业“赋能”;在服务游客方面,实现“一部手机游山西”,聚焦“吃、住、行、游、购、娱”,为游客提供线上购票、酒店预订、旅游交通等定制服务,精准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游客出行体验,做到“一机在手、畅游山西”。2023年“游山西”App线上交易额8413.24万元,同比增长67.73%。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多年来,我省国资国企坚持创新驱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1551”创新工程,14户省属企业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示范建设,制定省属企业配套行动方案,细化年度创新“四项清单”。截至2023年底,省属企业首批原创技术项目已有20个取得显著进展,已建成国家级各类研发创新平台28个,省级各类研发创新平台206个。
发挥产业引领,全力打造钠电产业聚集地
今年8月,由山西华钠芯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钠离子电池煤矿应急电源在华阳景福公司成功送电,由此标志着“华阳造”全国首套钠离子电池煤矿应急电源成功带载运行。
近年来,华阳新材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布局钠离子电池领域前瞻性、引领性项目,以做精做优新能源产业为目标,经过4年的深耕细作,初步建成了集“研—产—用”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华阳新材围绕钠电“材料—电芯—电池—应用”链条,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材料为重点,构建“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的钠离子产业集群。目前,上游关键原材料生产始终全球领先;中游电池产品制造全国一流;下游与国家电网旗下国电南瑞等央企、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多元化钠电储能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完成定点、连线、建圈基础上,开始进行“强链”布局,加快形成钠离子电池储能集成产业。
同时,企业紧盯钠电产业发展走势,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科研攻关机制,由新能源板块主导,加强多部门统筹协调,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自进军钠电产业以来,围绕正负极材料、电池研发、储能产品研发等领域,确定研发项目10项、孵化项目5项,累计投入经费约9.6亿元,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与行业内外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发,目前完成终验2项,其中1项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完成产业化落地1项。加强梯次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现阶段准备落地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开发、模块化储能柜研发等项目。重点围绕4个钠电应用场景,开展先行先试。
目前,华阳新材交出了“四个第一”的亮眼成绩单:第一家完成1MWh钠电光储网充系统投运、第一家完成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量投、第一家完成钠电电动二轮车商业化应用、第一家建成完整的钠电产业链,解决了阻碍钠电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加速了实验室理论向规模生产、应用广泛、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的转变,华阳新材钠电产品正在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变革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近年来,我省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省属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链主”企业由2户增至7户,“产业链”由2条增至6条,“链核”企业数量达15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出坚实步伐。
践行绿色发展,全面加强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管理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近年来,山西焦煤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煤炭、电力、焦化、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力扛起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使命。
山西焦煤将绿色开采和先进产能战略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实施电力节能降碳,认真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入炉煤低位发热量等指标实测和碳盘查工作,碳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设焦化绿色园区,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高品质焦炭、高端化工产品、新能源等循环产业,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打牢基础。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建成光伏发电站6座,总装机97MW,绿色低碳的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建立。
此外,企业围绕“安全、绿色、智能、低碳”理念,凝练“双碳”技术、黄河流域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废弃矿山及煤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煤矿智能化、矿井绿色安全高效生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科技“六大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矿井综合掘进机器人”项目,“废弃矿山遗留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8项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正在加速推进。不断推进井下机器人作业、智能传输设备的运用,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效益明显提升。先后完成了“110”工法、采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选煤厂重介分选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省国资国企高标准落实生态环保和“双碳”战略,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探索零碳产业,推动源头降碳、过程控碳、终端减碳。2023年省属能源类企业供电煤耗平均值为309.7克/千瓦时。绿色逐步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本报记者刘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