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9月6日,在夏县南大里乡“移动果蔬产业园”,员工正在管护盆栽蔬菜。该产业园种植有各式油菜、小白菜、生菜等,既方便采摘,又适宜观光,是该乡美丽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姚中吉摄
②9月13日,闻喜县郭家庄镇石键村村民正在对辣椒进行分拣、去杂、晾晒,全村一派火红的丰收景象。郭家庄镇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当地产辣椒颜色鲜红,口味上乘,颇受市场欢迎。杨建峰摄
③9月10日,万荣县南张乡薛里村果农丁为民在自家地头采摘成熟的红星苹果,等待客商上门采购。当地优质苹果畅销全国各地,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李克荣摄
丰收是最美的秋色
秋景美如画,最美是丰收。看,三晋大地,瓜果满园,苞谷飘香,高粱红透,黄澄澄的香梨在阳光下微笑,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空气里都是收获的味道,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希望。
今年以来,我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中心任务,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着力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向好。全力抓好稳粮保供,夏粮再获丰收,全省夏粮总产248.2万吨,增长0.5%;夏粮亩产313.5公斤,增长2.0%,再创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在望。上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8.6%、5.0%、1.3%,果菜鱼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2%、5.0%、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5元,增长6.5%。
我省持续推进“特”“优”农业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晋”字号特优农产品品牌更加响亮,“三农”发展活力更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1260.6亿元,增幅14.4%。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全面整治”为抓手,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分层实施,扎实推动全省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省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用于360个精品示范村、2680个提档升级村建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喜笑颜开的农民群众忙碌着抢收,田野里的现代农机轰鸣着奔跑,三晋沃野到处唱响丰收欢歌,累累硕果结出的是一年的好收成,也是农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奋斗、勤劳和希望的故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晋大地正铺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王秀娟
好品种带来好收益
金秋已至,隰县23万亩玉露香梨高挂枝头,散发着浓浓的果香。这几天,阳头升乡竹干村的果农张保平和妻子每天都会到果园里看看自家的玉露香梨,两口子合计着推迟两三天再采收,确保梨的品质更好一点。
“我的梨园有四亩多,今年套了3万多袋,估计能下个一万多公斤精品果。种的是玉露香梨,方法是有机种植,品质更好。我的梨全进冷库,论箱卖,今年收入应该在10万元左右。”张保平在果园算着收成,他的妻子满脸笑意。
隰县作为玉露香梨的原产地,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玉露香梨品质更好,口感更佳。
张保平从内心深处认为,只有好品种、好管理才能实现梨果业的长远高效发展。他是隰县首批种植玉露香梨的农户,为了种好梨,下足了功夫。他把自己的梨园全部种上了玉露香梨树,听到哪有培训,他就赶紧去学习,接着回到自家园子开始实践。张保平看上了玉露香梨,当地政府也看准了玉露香梨产业。
有了好品种,还得有好管理。近年来,隰县积极实施果园数字化高效化管理,云计算、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逐渐成为梨园高效管理的驱动力。山西远大纵横科技有限公司隰县数字乡村项目负责人刘艳春介绍,隰县的智慧果园智能控制系统接入了气象、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数据,以及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梨园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从一颗梨到一条产业链,隰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体系再优化、品牌营销再发力、产业服务再提升。目前,全县玉露香梨种植规模、果品产量、果品品质均位居全国第一,每年人均果品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钱袋子”。
稳粮增豆一季双收
秋高气爽日,正是丰收时。9月20日,在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关家庄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玉米的缨子已经变黄,沉甸甸的穗子预示着丰收,大豆绿叶摇曳,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们的玉米大豆马上就要收获了,你看这玉米穗和大豆豆荚都特别饱满,高位作物玉米具有边行优势,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不受影响,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山西红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俊杰告诉记者,2022年到2024年间,公司先后种植4000余亩,玉米选择直立型、抗倒、耐密的品种,大豆品种选择耐荫、抗倒、成熟期相对较早、底荚高度较高适宜机械化收割大豆品种。从近几年收获的情况来看,这种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玉米基本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大豆。
农场技术员吴帅说:“我们的播种模式主要为‘6+4’模式,播种时保证播种、铺设滴灌带一起完成,大大节约作业时间及人工成本。”由于大豆、玉米的需水要求不一样,铺设滴灌带后,公司的管理人员要保证大豆和玉米的双区开关独立控制,做到可以分开浇水、可以同时浇水,保证节水,减少成本。
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贺晔说:“通过试验评价,今年鉴选出适宜我省种植的8个大豆品种、8个玉米品种。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优化提升,已经确定了适宜我省的种植模式。”
今年,我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82万亩,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对复合种植每亩配套补贴50元,对我省自加的2万亩种植面积每亩补贴200元。省级成立由36名专家开展包县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实地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各种方式累计培训3万人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管理难题。
西红柿圆了致富梦
秋日清晨,走进阳高县迎春蔬菜专业合作社设施蔬菜大棚,红彤彤的“阳高红”西红柿挂满秧藤。“对咱种植户来说,采摘季天天都是丰收节。”这些日子,合作社负责人王学斌虽然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甚至凌晨,但却格外开心,“一斤卖4元,一个大棚保守25000元收入,一天出货8万斤,好得很!”
昼夜温差大、水资源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元素,孕育出独特的“阳高红”西红柿。“我们的西红柿,甜度高,口感脆,营养多,可以说是天生丽质。”王学斌语带自豪。
从2017年开始,王学斌搞起了“阳高红”西红柿试种。几年来,得益于县里的政策引导支持和自己的不断努力,王学斌的西红柿生意越做越红火。2024年,迎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700多个蔬菜大棚全部种上了“阳高红”,自己获利的同时还带动周边村民赚钱。“头几年求着人家来买,这几年‘阳高红’名声在外,还没成熟客商就来订购。路子选对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一路走来,王学斌感触颇深。
近年来,阳高县紧紧围绕“做大基地、做长链条、做精产品、做优品牌、做宽销路”的发展思路,持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量不断提高。
一个个设施蔬菜大棚,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4年,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5.7万亩,位居大同市第一。“‘阳高红’西红柿是我们的特优设施蔬菜品种,更是致富支柱产业。”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吕海介绍,今年全县西红柿总面积突破1.3万亩,预计总产值3.5亿元,带动4000余脱贫户受益。
小芸豆变成大产业
9月中旬的岢岚县,红色快速铺展,成为岢岚人生活的主打色。收割、摊开、铺平、装袋……这几天,三井镇闫家坪村小涌红芸豆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们忙着利用晴好天气抢收红芸豆。
“今年我们种的500亩红芸豆,不仅豆荚长得密,籽粒也非常饱满,起码能产15万斤,比去年增产20%以上。加上今年价格比较理想,大家的收入差不了。小芸豆成为我们致富的‘金豆豆’”。合作社负责人秦小涌脸上溢满喜悦的笑容。
岢岚县种植小杂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大做强以红芸豆为主的杂粮产业,成为全省红芸豆种植面积最大县,全国重要的优质红芸豆出口基地,让中华红芸豆之乡这张“黄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近年来,岢岚县又借助全省振兴杂粮打造“山农谷”品牌、全市打造“忻州杂粮之都”的机遇,持续将以“红芸豆”为主的小杂粮产业列为“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五有”机制重点建设项目,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模式,科学确定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红芸豆品质,先后申报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6个,“三品”基地24万亩,红芸豆种植年收入达7500万元。
如今的岢岚县红芸豆加工车间,每天都有约17吨红芸豆经过清洗、去石、大小分离、色选、收检等多道工序后销往海内外。
岢岚县还通过县校合作,全力打造红芸豆、黍子万亩试验示范基地,先后扶持4家企业、37个红芸豆专业合作社,提高产品附加值,把红芸豆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今年,全县建设红芸豆种业基地4500亩,辐射带动红芸豆有机旱作标准化出口基地3万亩。红芸豆已成为农户致富的“金豆豆”,红透了群众的好生活。
特色养殖助农增收
秋分时节,收获序幕拉开。中阳县下枣林乡阳坡村的一批肉羊即将产仔。“这批羊在三四月份配种成功,怀孕5个月后生产,1只羊能产两胎。”村民许建中是位羊倌,在山西桃园紫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工。该公司在阳坡村建设了万只肉羊繁育养殖基地,预计今年产羔羊6500只,出栏量4千只。
“在基地,我主要负责喂羊和打扫。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许建中介绍,全家年收入有12万元。今年,基地新接受了来自山西桃园紫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1.38亿元项目投资,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建成后年出栏羊可达2.5万只,将带动更多村民在家乡就业。4月,基地还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2023年度省级特色产业帮扶基地。
“柏籽羊”是中阳县特色肉羊品种,因使用柏籽、柏叶,肉质不膻不腻而闻名,并已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万只肉羊繁育养殖基地是中阳县最大的“柏籽羊”养殖基地,现有存栏羊7千只,年产值达600万元。
兴产业促振兴。近年来,中阳县积极发展“特”“优”产业,大力支持万只肉羊繁育养殖基地建设,批复实施了肉羊繁育养殖产业帮扶基地补助项目。在特色养殖产业以及配套饲料、肥料等产业带动下,阳坡村及周边6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年合计增收200万,村集体收益6万元。
“村民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党支部书记李俊莲说。下一步,阳坡村将继续联合山西桃园紫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改扩建村内道路、配套进行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集特色种养、休闲旅游、康养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小菊花开成致富花
金秋时节,在新绛县泽掌镇范庄新村的田野里,一朵朵菊花恣意绽放,随风摇曳,种植户们正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现在我手里拿的是北京菊,既有观赏性又有食用药用价值。今年种了3亩,预计每亩地的产量在1500斤以上,按市场价计算,预计可收入1.5万元。”菊花种植户范晓伟说。
近年来,范庄新村立足资源禀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党支部领办惠泽菊花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菊花种植。实践中,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思路,构建党组织抓产业、村干部领产业、党员促产业、农户有产业的新型农业产业格局,种植规模由起初的几十亩扩展到如今的2000余亩,产品远销河北、安徽等地。
立足特色,延伸产业链条。该村创新农旅结合、“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探索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为菊花种植户提供分级、杀青、烘干、打包等初加工服务,形成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不断提升菊花产品附加值。“这两年,我们通过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模式,扩大种植面积,探索新品种种植,菊花越来越值钱了。”范庄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范金虎说。
为提高菊花种植收益,合作社不仅主动外出寻找“出路”,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基地建设、品种引进、标准化生产、适时收获等工作。目前,合作社菊花亩产干品达200-300公斤。按照现有市场价25-30元/公斤计算,农户每亩收益可达6000元。同时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余户种植菊花,吸纳闲散劳动力4000余人。
本版策划:康梅芗 赵建军
本版责编:郭慧聪
版式/制图:薛海鸥
本版稿件由赵建军 范珍 李全宏 王秀娟 张丽媛
郭慧聪 赵文君 周振宇 李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