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人是平日里风雨兼程、守护安澜的“巡查兵”,也是汛期来袭前坚守岗位、昼夜奋战的“防卫兵”。他们常常工作在偏远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监测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为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
1987年5月,段秀杰踏上了安泽县飞岭水文站的工作岗位。从此,水尺、流速仪、水准仪等便成为他每日形影不离的伙伴。如同当年从事水文工作的父亲一样,他兢兢业业地观测记录水位、流量、雨量,编写报文以及发报等日常工作。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37年从未间断。
段秀杰工作之初,水文观测基本完全依赖人工。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水文观测员,必须要掌握两大关键技能:能看云识天气,每当察觉到天色有所变化,就必须立刻奔赴监测点;能熟练运用算盘,当时,水位、雨量、流量的观测以及资料整编,都必须依靠人工操作,算盘便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那个纯手工的年代里,上报水文数据,需要前往邮局发报。即便浑身被雨水湿透,他也一定会坚守职责,确保所测数据准确无误地进行上报。
在设备简陋的往昔岁月,水文观测员无疑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职业。即便是在晴朗无风的日子,在沁河上空的吊箱内进行水文监测,对于初次体验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索道缓缓将吊箱移至河道中央,身体不仅要努力克服晃动以保持平稳,还要在把测深杆迅速插入河底的同时,手快眼疾地读数两次并取均值,人工完成看水位、测流量、取含沙量等一系列风险性极高的工作。而到了汛期,一旦有暴雨、洪水,操作这些动作的难度更是呈几何倍数增加,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坠入急流之中,生命安全随时面临威胁。
1993年的那场特大洪峰,段秀杰至今记忆犹新。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他持续进行监测,向各级防汛部门发送了30余份报汛信息,为防汛科学决策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事这一行,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段秀杰亲眼见证了水文事业的飞速发展。过去用于测量的手摇缆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自动缆车;原始的人工观测方式,也逐步被自动雨量计等先进设备所取代,只需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便能迅速得出结果。每当提及水文站工作的点点滴滴,段秀杰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格外兴奋,仿佛他与水文之间的缘分,是一场命中注定的奇妙眷顾。回想起飞岭全村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看电视,逢年过节大家互相串门的那些日子,都成了段秀杰一生中最为温暖的珍贵记忆。
如今,段秀杰在办公室便能直观了解自行走雷达波在线测流系统、无线雷达波测流系统、自动采沙设备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监测站点的水文数据,他深切感受到了水文工作的日新月异,也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自豪。
单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