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宣讲(九)

【高举伟大思想旗帜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 主讲人:张占斌

  • 山西鹏飞集团制氢厂一角。

  • 太重集团自主研发的电动液压挖掘机。

  • 山西金达煤化工公司厂区。

  • 沁源县王陶镇花坡村风电机组。(资料图片)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论述,开辟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当前,山西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山西发展、时刻牵挂老区人民,多次莅晋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使命任务,为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明确了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主讲人:张占斌】

      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近30项省部级委托研究课题,有近20项内容报告获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的批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有许多重要论述。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产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背景下,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标志着党中央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开启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开始向强起来迈进的新阶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呼唤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近代旧式现代化的超越。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中国人发现在传统农业社会之外,居然还有一个强大的工业社会存在,大清朝的冷兵器打不过西方的热兵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现代化就开始了探索和起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从器物、制度到思想层面的探索可以归结为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是被动的、是依附的、是照搬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最终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学习模仿转变为借鉴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茫然失措、曲折反复的难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逻辑的现代化、资本为王的现代化、资本核心的现代化。资本在创造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现代性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引领和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超越了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逻辑。中国的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和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种种认识误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对苏联经验和模式的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抽象化地运用到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实践中而形成的现代性方案,其典型代表就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一个核心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我们讲了老祖宗没讲过的话,也干了老祖宗没有干过的事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制度注入生机活力,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缩小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较大,我们还要走更长的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实现经济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来带动方方面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应当具有这些重要特征: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人均收入,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新质生产力领先,掌握相当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产业结构,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高质量的城市化,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群。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和强健的资本市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
      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行呼唤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设计了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部署是对以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总结和提升,对现代化建设机遇与挑战的全面把握,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第三,这是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要。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简洁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需要抢占历史的制高点。另外,也要注意到整个国际力量对比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东升西降”或“南起北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高。当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在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方面,我们还面临着不少难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着不少堵点痛点。再比如在发展分配方面,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发展保障上,安全面临着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技术封锁和霸凌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内房地产波动的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等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变成“灰犀牛”或者“黑天鹅”,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路径上要求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这里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是价值追求的高水平、发展目标的高水平、政府治理的高水平、市场体系的高水平、开放程度的高水平、法治保障的高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更加成熟,政府作用更加有效,市场经营主体更加融洽,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合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成熟,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重点领域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决定》中提出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五大重点。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的时候,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后来他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课题,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是两个“新”:一个是新质生产力,另一个是新型生产关系。我们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好的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来为新质生产力服务。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我们在消费互联网上走得很快,但工业互联网上进展不够快,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工业的信息化、智能化速度要加快,要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决定》特别提出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策体系。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抢占制高点。鼓励平台经济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决定》特别强调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整个数据的共享。国家成立了数据局,各省也成立了相关机构,这方面潜力很大。大数据各种算法对新质生产力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次《决定》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决定》提出要通过服务业的大发展,制定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政策体系,来更好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中国是人口大国,大量的就业可以通过服务业来解决,干得好,我们老百姓就觉得生活更便利,而且感到生活更幸福。中国在发展阶段中要享受这巨大的人口红利,这在服务业中可以演绎出很多的机遇来,这个需要下大功夫把它释放出来。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国家对基础设施高度重视。《决定》强调“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讲到了“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比重还应该逐步下降,要不断降低运输成本。还提出了“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疫情期间有些产业链、供应链断了,带来了很多难题。《决定》特别强调要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发力,形成全链条的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决定》强调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非常重要。我去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地调研的时候,就建议说你们这些地方就是腹地,要给中央提建议,争取在关键产业上有备份。另外也强调了“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等等。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求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的安排。
      希望到2035年要努力实现三个倍增。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要关注住房、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重大改革。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按照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加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要扎实地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普遍的增长。老百姓手里钱多了,就会去消费去旅游,去支持扩大内需,去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们希望到2035年要努力实现三个倍增。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三是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
      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我们要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人民为中心,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二是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效市场的形成需要一个有为政府作为基础和前提。三是处理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主要是中央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关系。都是自己人,亲兄弟,要互相帮衬,通力合作,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的成长重任。
      重点要调动四个方面的积极性。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全社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一是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有了这个群体的积极性,我们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就有了底气,就有了实力,就有了行动。二是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要创造更好的支持政策力度,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三是调动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最近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能够提振资本市场,“一行一局一会”也都在采取相应措施来形成合力,资本市场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四是调动广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希望通过改革,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包括受到一些轻处分的干部,也要关心爱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全社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篇历史性的大文章,需要我们把它写好,写生动,写出分量来。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主讲人照片拍摄:王瑞瑞
    本版图片拍摄: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07期

    • 第2024-10-06期

    • 第2024-10-05期

    • 第2024-10-04期

    • 第2024-10-03期

    • 第2024-10-02期

    • 第2024-10-01期

    • 第2024-09-30期

    • 第2024-09-29期

    • 第2024-09-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