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将推动我国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保障基本和多元供给相结合,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出台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本期智库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常建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人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相关部署,细化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以织密民生保障网、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持续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加公平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人社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省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规模不断扩大,参保结构、筹资能力与待遇水平不断优化,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我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全面规范实施运行,是全国第二家纳入全国统筹信息系统的省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提前一年实现省级统筹目标。截至2024年8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2738.91万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中,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5.78万人、191.56万人、1621.56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63.61万人、673.42万人,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持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22年——2024年连续3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同时,提高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增长,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在国务院基本养老保险考核中,我省是全国仅有的4个获评为A级的省份之一。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目标,强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当前,我省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就业方式多样化特别是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参保结构、参保质量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下一步,全省人社系统将深学细悟笃行全会精神,锚定目标任务,深化社保领域改革,综合发挥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扩面措施、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待遇水平、优化经办服务等方面作用,高质量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我省“优化调整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流程”改革全面启动,自2023年12月1日起实现用人单位及灵活就业人员自行向税务部门申报社会保险费。人社部门将与税务、财政部门完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各险种对账、系统和临界点业务的有序衔接等问题,确保参保缴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人社、税务信息系统,建立异常数据协调处理机制;联合开展业务培训,掌握新的经办模式和流程,为参保单位和职工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二是认真落实惠企惠民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实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发放技能提升补贴,减轻企业缴费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持续为职工参保缴费。落实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支持这一群体参保缴费。完善困难群体参保帮扶政策,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致贫返贫人员等缴费困难群体,由人社部门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积极创新助企脱困的方法途径,深入市县及困难企业调研,督促落实未参保企业和人员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三是精准推进参保扩面工作。做好新成长劳动力参保扩面工作,以高校毕业生群体为重点,有序推动其参加社会保险。通过人社、税务、民政、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共享大数据筛查比对,精准查找未参保企业和未参保人员信息,通过短信提醒、电话通知、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督促未参保企业和人员依法参保缴费。持续推进建筑和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等行业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四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依托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和“社会保险服务进万家”活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全方位开展参保扩面宣传活动,深入一线宣讲社会保险政策,详细讲解参保条件、参保流程、缴费水平等知识,帮助群众消除政策盲点,让社会保险政策“看得懂”,让社会保险待遇“算得清”,引导群众“早参保、不断保、多积累、长缴费”。针对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量身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创新宣传方式,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漫画、小视频、人社日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
五是稳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参保扩面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和福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省人社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妥提高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水平。会同财政部门研究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鼓励市县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提高当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为参保人员缴费补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六是持续优化社保经办服务。通过提升参保缴费便捷体验和满意度,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参保缴费。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参保人员可以在手机客户端自主缴费。积极推进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参保缴费,逐步实现参保单位及个人同时同地同步办理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登记业务。在员工录用、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等领域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最大限度减少参保缴费流程环节。实施“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完善山西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方便群众一站式办理社会保险查询、转移等业务。今年,省政府将“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作为全省民生实事,我们全力推进实施,制定统一的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流程。截至目前,已建立23100个基层服务点,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社会保险服务。(作者为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郭永园
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重点实施精品工程以增强精神文化感染力。深入实施精品文化工程,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立足三晋大地,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一是,从加强文化产品供给层面讲,当前,发展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成为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核心主线,而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实现程度,我们要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载体手段、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创新发展功能、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二是,从推进文化体系建设层面讲,地域文化是滋养所在地精神内核的软环境,当地的精神内核应从地域文化中提炼而来。我们要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路径,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实践,重视山西省文化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构建文物智慧治理体系、以深挖价值内涵铸魂,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文物+”赋能和展示,不断推动山西文化“活起来”“走出去”阐释山西文化精神,进一步服务于人民群众。三是,从顺应时代需求以创作群众喜爱作品层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彰显“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实践情怀,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多生产群众喜欢的精神产品,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增强文化生产力。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看,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自信自强,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从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保障公共文化资源公平分配和推动文艺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当前,除了这种从事生产性、营利性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文化产业外,我们还建立起从事非生产性精神文化实践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这意味着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实践的非生产性和非商业化特征,发挥市场的文化资源配置作用,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利用产业利润反哺事业运营,提供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公益性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保障公共文化资源公平分配。坚持协调发展这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原则,提供公共文化的多渠道供给,要不断推进“个性化”与“社会化”有机整合的公共价值引领、“观念性”与“实践性”高度耦合的公共意义构建,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归属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三是不断推动文艺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汇聚工作合力,巩固提升文艺工作的组织效能,时刻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把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抓好文艺政策的落实。一是要建立文艺工作机制结合文艺实践,制定有针对性的文艺政策、以发挥文艺政策的引导功能。始终把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让文艺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从而提高人民群众人生境界与精神层次。全面实施《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二是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生命力。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要在把握文脉赓续与文化创新的契合关系、文明交流与文化自信的互惠关系、文化铸魂与技术赋能的协同关系基础上,创造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基于文脉赓续与文化创新的契合关系,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积极适应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山西省内的丰厚文化资源,培育更多的特色文化县、乡、村和特色文化社区、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各种文化活动。立足文明交流与文化自信的互惠关系,精神文化的深层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一方面,加强山西省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引导作用,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基于文化铸魂与技术赋能的协同关系,我们要以新技术的发展作为支撑,提升文化生产能力,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作用,要实现文化资源的符号化、场景化、故事化的转化,创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体要做到构建新媒体传播机制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视涵化传播文艺以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突破圈层传播文艺以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山西财经大学研究基地)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
张兴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有效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全力推动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共进,就成为我省就业增收工作的重点。
明确就业优先导向,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是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调控的优先位置。一要发挥宏观政策对就业的引导作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就业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二要加速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推动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联动、双轮共进。三要完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推动将就业指标纳入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估内容。四要定期开展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及时研判解决就业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五要围绕营商环境、高标准市场体系、比较优势、制造业振兴升级等关键领域,制定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和吸纳就业有效增长的硬核措施。
加速就业产业协同,提升就业吸纳能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区域就业承载力的重要手段。一要加快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和数字化转型,推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打造更多就业的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二要构建“需求+供给”的数据采集链,归集形成企业用工需求数据库和劳动力供给数据库,逐步完善适宜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实现就业与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三要把握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掌握好人力资源利用的流动与分布的情况,推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加速解决,实现人力资源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四要结合我省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经济形态,推动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恢复发展,围绕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增强市场化就业资源的有效供给。五要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力度,加强对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的培育强度,催生更多的新岗位、新需求,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吸纳就业的潜能。
突出创业带动效应,释放就业增收潜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推动就业工作的有力抓手。一要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二要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引导为重点,完善高标准创业体系建设,有序提升市场活力和发展动能,有效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效能。三要健全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升级政府支持创业服务体系,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场地保障、资金补贴、零工人员权益保障的措施,构建适宜创业的发展方式和场景模式。四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打通创业带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健全创业就业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创业创新社会门槛,激发创业创新内在活力,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在潜能。
关注重点就业群体,兜牢兜准就业底线。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关键举措。一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链条的就业促进机制,特别要关注重点就业群体。二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支持力度,构建“覆盖全体、贯通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拓宽高校毕业群体的市场化就业渠道。三要强化脱贫人口、大龄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按照外出就业与就近就地就业并重的思路,全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四要强化对退伍军人就业工作的认识,打造尊崇尊重与服务保障并重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模式,全力保障退伍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五要统筹做好其他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兜牢兜准就业底线。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市场供需匹配、实施就业失业管理、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一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数字赋能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就业信息资源库,打造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全要素、全事项、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二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重点围绕产业链、专业镇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三要推进零工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场地化落实、专业化运营”的要求,在灵活就业人员集中、交通条件便利的区域,建设涵盖“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功能的标准化零工市场。四要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省际之间劳务对接交流合作,壮大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大力推动劳务品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五要健全基层就业服务机制措施,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制度建设,保障好劳动者就业增收的基本权益。(作者单位: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王立忠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部署推动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重大改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医疗、教育、环境、养老托幼、社会保障、基层治理既是百姓关切的焦点,也是长期以来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就是坚持不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及家庭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热点,始终是政策的靶点、工作的落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实际工作中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