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为砚台而歌

——读《绛州澄泥砚》

  翻开2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绛州澄泥砚》,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加上桌台上澄泥砚散发的墨香,书房里氤氲秋日沁人心脾的清爽。
  砚台与笔、墨、纸一起,以“文房四宝”的文雅组合,成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东方文化体系当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标志,我们华夏几千年悠久文明的辉煌发展史上,砚台是赖以传颂不辍的功臣。自古以来能给予“宝”字头衔的文品,只有这世称的“文房四宝”。一个“宝”字,就道出了它们的价值。
  作为新绛人,对绛州澄泥砚颇为熟谙,也对蔺氏三代人努力推动澄泥砚制作工艺起死回生、重现曙光表示钦佩,然拜读了李云峰先生所编撰的《绛州澄泥砚》一书,我对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深怀愧意。
  这本书16个章节各自独立成章,相互串联衔接,跌宕起伏推进,有机融合赋魂,将蔺氏三代人近40年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艰辛过程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出来,字里行间彰显出攻坚克难、踔厉奋发的求索身影,每每叫人心动不已,引发情感共鸣。
  众所周知,探索并还原非遗制作工艺的过程是一场忍受寂寞、备受白眼、甘于清贫的精神跋涉历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煎熬,蔺氏三代人也不例外。
  该书的第一章节就从一名收藏砚台的老者的遗憾破题,引出新绛人应该把失传300多年的澄泥砚工艺恢复过来的重大拷问,这让时任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的蔺永茂倍感尴尬。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守望者,不能在单纯的业务往返中蹉跎光阴,应该以探索者的勇气弥补缺憾,还原一座城市的文脉拼图。
  决心好下,探索艰难。探索过古彩陶制作工艺的蔺永茂虽然有基础,但工艺的跨界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在无数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完善流程,加以改进,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在为后来者搭建成功的阶梯。
  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老天眷顾蔺永茂的执着,终于为他打开了胜利的窗口,失传300多年的澄泥砚制作工艺完美复原,身世再现,填补了新绛县空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空白。6年时间,是什么支撑蔺永茂战胜无数次挫折,李云峰在书中通过细节描述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静静思考中答案自明。
  如果说,蔺永茂投身澄泥砚研究是出于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所驱,那么,蔺涛则是舍弃专业的毅然选择。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他本可拾起教鞭教书育人,然而在父亲长期熏陶下,他对澄泥砚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在别人的质疑声中,转投另一个赛道,开启了子承父业的接续奋斗。
  60后的蔺涛相比父亲视野更开阔,他知道在成品率仅有30%左右的澄泥砚要想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接轨,否则,再美好的设想也是昙花一现。于是,他在改进制作工艺、煅烧技术要领的同时,大力宣传澄泥砚,增加社会知名度。
  经厚积薄发,绛州澄泥砚撂响华夏,走出国门,获奖无数,不少产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紧扣时代脉络,唱响时代主旋律。
  印象中,中国历史沿革砚台、山西县级行政区砚台、红色主题砚台以及庆祝重大节庆的砚台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凸显了不忘初心的精神礼赞、逐梦时代的矢志不移。李云峰在勾勒这些情节时,采用了散文化抒情方式,通过捕捉瞬间化镜头,阐述了一代工匠的孜孜不倦,以鲜活的文字调动情绪,极富感染力。
  蔺宵麟是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曾留学韩国的他相对于祖父辈不遑多让,除了继承制作工艺外,他将该产品由“高雅”推向民间。澄泥砚制作工艺繁杂,制作时间过长,产品淘汰率高,造成产品价格较高,一般的民众承受不起。为推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大胆尝试网络直播,不仅直播工艺流程,而且与各行各业人员进行线上互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建议,回应他们的关切,特别是与青年人无隙交流,为他圈粉无数,扩大了粉丝群,增加了流量。经过再次改变工艺,澄泥砚价格有所回落,与青年人购买欲望相接近,无形之中打开销售渠道,扭转了非遗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李云峰在刻画蔺宵麟形象时,既有报告文学的厚重感,又加入一些网络化热词,有着极强的时代代入感,让人读起来没有丝毫违和感。
  三代匠心传,一部砚台史。作为一部报告文学,李云峰在整体设计上独具匠心,在语言运用上拿捏自如,在情感表达上自然流畅,在人物刻画上力透纸背,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产品的“精神说明书”。他所要追溯的不仅是对匠心传承的褒赞,更是对祖国悠久文化的深情捍卫,《绛州澄泥砚》一书得到了“山西省繁荣中长篇小说创作出版工程项目”和“运城市重点文艺扶持作品”两项支持。
  “一个失而复现的传奇,一种执着不懈的精神。这一切都源自对土地、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李云峰,经过艰苦而翔实的采访,为我们精彩地讲述了绛州澄泥砚凤凰涅槃般的蜕变新生。在他的笔下,道与器、人与物、历史与现实奇妙地融为一体,折射出不息的生命之光在泥土中噼啪作响。”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说。
  掩卷而思,又传来绛州澄泥砚“日月同辉砚”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的消息,非常惊喜,打电话表示祝贺,但蔺涛却谦虚地说此前绛州澄泥砚已6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我不太懂得澄泥砚,但我懂得蔺永茂、蔺涛、蔺宵麟三代工匠的心,更是从《绛州澄泥砚》书中听懂了一曲为一块砚台而谱写的歌。

卫世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0期

  • 第2024-10-09期

  • 第2024-10-08期

  • 第2024-10-07期

  • 第2024-10-06期

  • 第2024-10-05期

  • 第2024-10-04期

  • 第2024-10-03期

  • 第2024-10-02期

  • 第2024-10-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