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再平常不过的事,对很多老人而言,尤其是高龄、空巢、失能老人,却并不容易。把食堂开进社区,距离近、价格实惠、品种丰富,确实能让不少老人“尝”到实惠。
平价餐享幸福“食”光
炸偏口鱼、蘑菇烧肉、炒豆芽……日前,记者走进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金宁社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时,社区居民曲阿姨已打好午饭,“这一餐12元。”
便宜实惠,是吸引老人们重要的原因。
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福兴社区老年幸福食堂的收费标准是:两荤两素一汤,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60—89岁老人5元一餐;在辽宁沈阳,据该市民政局养老处副处长孙睿介绍,60—79岁、80—89岁的老年人分别给予每餐3元和5元的餐费减免……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全国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服务面不断扩大,也收获了更多群众的好评。
持续经营并不容易
好评背后,低价的公益属性和收益的市场属性之间的平衡,正是当下社区老年食堂运营所面临的课题。
不少经营者坦言压力不轻。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展开典型调研,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金宁社区老年食堂有关负责人于艳超介绍,从成本上说:“原料成本可以通过集采的方式进行压缩控制,场地是由政府盘活后免费提供的、还给予了民水民电的优惠,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工。”
开办老年食堂虽是民生工程,但对经营者也是一笔生意,离不开精打细算、细水长流。
积极探索“自我造血”路径
“让社区老年食堂能持久‘飘香’,不仅需要经营者的精打细算,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精细化运营的水平。”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
今年9月,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年人助餐服务,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今年又列入全国老龄委为老民生实事,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各地正结合自身财力和实际情况,探索了不少服务模式。
不少受访者也都提到,办食堂的思路可更加开阔。“一个就餐点可能并不赚钱,但依靠食堂带来的客群优势,开展各类增值服务,也许是实现老年食堂良性循环的可行路径。”金宁社区老年食堂运营方、大连德泰康养公司总经理尚城名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