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11个市、117个县(市、区)政协建成2787个“有事来商量”平台。2023年以来,审查立案的民生类提案达454件。2023年1月1日以来,2536条社情民意信息被采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民举措……
十三届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之所盼”作为“行之所向”,扎实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聚焦民生领域重点问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协助党委政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不断为民生幸福“加码”。
站稳人民立场
把协商“搬”到群众家门口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民生关切,积极解疑释惑、引导预期,多做维护公平正义、厚植群众基础、增进团结稳定的工作。”十三届省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高度重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工作,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等制度意见。动员广大政协委员“用心用情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上取得更实成效,奋力书写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新答卷”。
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创新形式、完善机制,有效引导广大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省政协建设学思践悟党的创新理论新平台,让委员们通过协商交流实现自我提高;建立“双联系”机制,形成主席会议成员联系界别和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格局。
打造“学习赋能”品牌,坚持提升政治、理论、科学、人文素养与履职能力相互贯通,举办多期“政协学堂”“委员讲坛”,党组和主席会议成员登台主讲,专委会主任、专家学者、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讲座,开展“订单式”培训,各级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线上线下逾10000人次参加,有效提高了广大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意识和本领。
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中,把协商“搬”到群众家门口,在全省11个市、117个县(市、区)政协建成2787个“有事来商量”平台,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群策群力、化解矛盾,不断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晋中市榆次区“海玉园委员之家”通过协商,促使园区14家企业在现行法律法规内,采取直供电打捆申报的办法,节约电费成本4640万元。太原市清徐县通过“清风徐来共协商”平台,晋城市阳城县通过“三聚平台”等,依法有序地解决了小区无人管理、车辆无序停放等难题。
发挥政协优势
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
从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到提升特困群体养老服务水平,从完善乡镇居民医疗电子档案到推进医疗信息互通共享建设,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到深化体育教育融合,从完善和落实人口生育政策体系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从加强基层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从加快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推进高校国防教育落地落实……翻开十三届省政协的履职历程,里面书写的是“满满的民生台账”。
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省政协调研议政的重点所在,2023年以来,审查立案的民生类提案达454件。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金融服务、食品安全等诸多民生领域,处处都有广大委员奔走疾呼的履职身影。在省政协2024年督办的9件重点提案中,直接涉及民生领域的占1/3强,其中《完善政策支持,确保就业稳定》《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推动乡村医养康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提案,为党委政府破解民生痛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省政协积极运用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的独特优势,将重要社情民意信息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2023年1月1日以来,共有2536条社情民意信息被采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民举措。
2024年初,一场覆盖山西全省农村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在三晋大地全面展开:省委、省政府部署多个职能部门协作,701家农村养老机构全面排查、立行整改,2789万元消防设施改造补助资金第一时间划拨到位,确保农村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确保问题全部清零销号……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源于省政协的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应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
这是省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深入农村实地调研,与市县政协和有关部门沟通情况、多方核实形成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的典型案例。
激发委员活力
擦亮“履职服务为民”名片
“初步估算,今年无丝豆角亩产量达4000斤,纯收入达3000元/亩,累计投入用工1.5万余人次,带动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能有效解决村民‘家门口的就业’问题。”省政协常委、太原市东太堡果蔬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志说。
省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灵芝致力于设施番茄产业的科研推广,用科技实现了冷寒之地孕育出“阳高红”,彻底破解了晋北冬季番茄红不了的难题。李灵芝说:“送科技下乡是很好的履职尽责的机会,用现代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永远在路上。”
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省政协委员白燕升说:“要始终怀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学习群众的诚心实意去走进人民群众之中,从群众的创造中汲取丰厚滋养。”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俊明委员长期致力于志愿服务工作,创建晋中新青年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公益大平台,关爱特殊群体,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他策划的志愿服务社区和农村老人活动,有1.5万余名志愿者参加。
武强委员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产业扶贫、金秋助学、关爱儿童、抗洪救灾等民生领域,惠及10多个乡镇、4000余名村民、300余名学生。
“只有走进乡村、走近留守儿童,我的工作才更有意义,履职为民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谢晓丽委员把工作重点和履职舞台放在了农村。
“只要能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植入到群众心中,我的工作就是值得的。”班凤梅委员是一名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她说,“我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工作做在群众心头。”
马庭林、滕芸、于慧媛、佘富勤、陶希峰、沙万里、张安才、程子昂、王建伟、孙红丽、乔琳、顾三梅、上官卫校……在这场检验为民初心和履职本领的“大考”中,他们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用心、用情、用力擦亮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名片”。
本报记者邓伟强
本报通讯员刘玉亮 陈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