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长治

路畅城美 宜行宜居

——喜看长治市城乡建设提质增效

  • 长治滨湖文旅服务中心。

  • 宏伟大气的上党门。

  • 东外环快速通道改扩建工程。

  • 圣鑫园保障性住房小区。

  • 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 潞城区原起寺。

  • 由“三河一渠”构成的城市内核生态圈呈现出“碧水城中流,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   太行山巅、漳河水畔,山水辉映、城景交融,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长治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
      这里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宽敞整洁;这里公园星罗棋布,休闲娱乐去处多;这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老旧小区换新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满满……
      翻开长治城乡建设篇章,每一章节都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2023年以来,长治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总体目标,持续推进“1+7”上党城镇群建设,加快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更新,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为推动长治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城市强筋健骨

      历经7个月施工,长治市主城区德化门街西延道路建设工程第二标段威远门路—西环路如期完工,于9月30日建成通车。
      威远门路—西环路段全长657米,属城市主干路,设计时速50公里,道路红线宽度50米。作为长治市路网构架中的“十二横”之一,德化门街规划向西接西外环路,向东接东外环路,周边主要为商业居住板块、生态湿地板块。对加强全市各功能板块交通联系、完善规划路网、缓解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长治市坚持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建设城市高架快速路,路网密度增加,交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全长11.6公里的东南外环快速通道改扩建工程,全线建设1座互通立交、5座跨线桥梁、1座跨河辅道桥、1处下穿通道、5座人行天桥。全市首座三层立体交通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长治市交通网络,为长治的南北发展打造了新“动脉”,对推动区域经济均衡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该市还实施了主城区、长北污水处理提升改造及新建滨湖区污水处理项目,出水水质执行“一级A+三项四类水”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实施主城区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漳山百万热源扩容配套、辛安泉引水输水管网及配套设施项目,改造燃气老旧管网230.6公里,新建改造输水管线60公里,新建供热管线32公里,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200万平方米。
      2024年,长治市成功申报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启动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持续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3年开工改造298个城镇老旧小区,2024年新开工260个,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今年9月,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3年绩效评价结果公布,全国60座城市参评,16个城市获绩效评价A档。长治市成为全国两个连续3年获评A档的城市之一。
      颜色鲜亮的透水铺装、植物丰富的雨水花园、清澈见底的人工湖……行走在潞州区世纪春天小区,“海绵”元素随处可见,这些蕴含大奥妙的“海绵宝宝”,不仅让小区焕发新光彩,也让居民生活环境大变样。
      “现在下雨天道路基本没有积水,雨水花园收集调蓄雨水,经过净化进入人工湖,最后用于绿化浇灌,雨水真正被循环利用。”小区居民魏丽说。
      自2021年申报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长治市结合市情实际,高点谋划、高位推动,组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梯次推进建筑与社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管网及泵站等7类10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既有社区海绵化改造、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海绵口袋公园和生态停车场建设,对浊漳河东岸、石子河、黑水河、浊漳南源等河流开展综合治理。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开展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修编,完成9个海绵城市课题研究,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积极推进立法,颁布实施《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把海绵城市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点线面源综合施策,山湖林草统筹治理,建管养护齐头并进”的模式和“以管促建,以建带产,产城融合”经验。城市内涝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超过50年一遇,年度雨水资源利用量达96.2万立方米,年度再生水利用量达3351万立方米,主城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中作出示范。

    保障性住房建设托举群众“安居梦”

      崔新民是天晚集棚户区的老居民,通过享受拆迁安置政策,崔新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他在潞府花园北区的100多平方米安置房装修一新,客厅卧室宽敞明亮,住得甚是满意。
      天晚集棚户区改造项目是长治市潞州区推进城市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目前,600多户居民全部回迁入住新居。天晚集棚户区改造不仅让居民告别原来脏乱差的居住环境,而且同步配套建设的地下车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健身场所等公共设施也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长治市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租、购、改、补”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住房租赁补贴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严格落实普通商品房项目5%公租房配建政策,2023年城镇棚户区住房基本建成2521套,完成率252%;公租房筹集100套,完成率100%;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8.77亿元,完成率229%;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发放3985户,完成率121%。
      制定印发《长治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及办理流程(试行)》,指导县区积极谋划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积极实施大辛庄、小神村和鹿家庄4万平方米公租房,高新区晶博光电产业园28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平顺、沁源、武乡600平方米公租房建设,有效解决长治市新市民、青年人、工薪阶层、入驻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等住房困难。
      进一步扩大公租房租赁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及重点发展产业青年职工、成年后的孤儿。在2023年度基础上,2024年度将市本级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认定标准由3.28万元调整为3.44万元,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认定标准由4.1万元调整为4.3万元。
      同时,不断提高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上线集房源展示、保障资格申请、在线办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租房App,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让古村古建绽放时代光华

      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青石板道、明清古居……记者漫步在长治市上党区苏店镇西岭村,看到这里古民居错落分布、别具风格。道路两旁的树木和野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路边大树下,几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正在闲聊,前来村里参观和体验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
      西岭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庙宇有40余处,具有较好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该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入围山西省级旅游示范村,2022年被评为山西省“太行人家”。
      传统村落承载着风霜雨雪中的历史变迁,也寄托着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为发掘长治市历史文化遗存价值,赓续中华文脉,助力建设太行山水名城,长治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指导各县(区)聘请权威专家,编制高质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新纳入的第六批9个中国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二是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2024年4月,平顺县成功申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平顺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初步建立了平顺县传统村落的数据空间信息库。目前正在组织人员对蟒岩村、奥治村、虹霓村进行项目方案设计,在完成基础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有关各方基本对项目方案达成统一意见。已列入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的壶关县今年争取省级补助资金800万元,正在组织对集店镇土河村和晋庄镇东七里村实施保护项目,东七里村项目涉及对12处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上党区今年成功申报省级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利用试点县,目前《上党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上党区正在按照工作方案和保护利用规划,逐步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三是开展测绘试点。选定上党区荫城镇、上党区荫城镇琚寨村、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等4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开展测绘试点并编制测绘图集,目前平顺县2处测绘已完成,上党区2处正在推进中,为留住宝贵历史记忆打下了基础。

    崔燕
    本版图片:李宁 张国平 张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4期

    • 第2024-10-13期

    • 第2024-10-12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10-10期

    • 第2024-10-09期

    • 第2024-10-08期

    • 第2024-10-07期

    • 第2024-10-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