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再攀文艺新高峰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就文化及文学艺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特别强调文化的繁荣兴盛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民族精神独立的关系;时代、人民、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创新、转化与文化发展、文艺繁荣的关系;文艺创作的目的、功用、价值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体系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是我党文化文艺理论在新时代的新拓展、新贡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特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文艺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

文艺创作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我们的文艺事业正在发生着十分积极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文艺创作的导向进一步强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自觉得到增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不做旁观者、局外人,争做亲历者、见证人,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及重点工作、重点任务的完成之中,感受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见证城乡发展的新成效,具有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首先,文艺理论与评论也得到加强,出现了新气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中国化转化的研究涌现出许多新成果。对中华传统审美理论的研究与时代的结合更加紧密,构建中华现代审美体系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对重要作品与重要创作现象的研究、评论更为及时,理论与评论对创作的引导更加有效。
  二是涌现出众多表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优秀之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作品在更为深广的历史背景中描绘改革发展,塑造了具有时代意义、中国精神的典型形象,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更为深刻、厚重。一些作品把关注点聚焦在中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力图从历史的层面展示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前赴后继,奋斗、进步的精神,以回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给今天以历史的启示。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突破了既有模式,在叙述革命历史的同时注重揭示人的精神、信仰,以新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以新的审美体验,为我们展示了更为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史,以及革命者的非凡人生。同时,新的文学样式、艺术形式也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网络文学、网剧、网络游戏、短视频,以及智能技术在传播与制作过程中的使用,进一步丰富了审美领域。
  三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外来有益元素,使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拓展、丰富。经过改革开放初期借鉴外来创作手法、创作观念的热潮之后,人们再一次反观传统手法、技巧、理念的重要价值,融合多种手法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时代品格、民族特色、现实针对性的现代审美范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注重客观叙述的同时强化主观感受,在描写社会群体的同时强化个人个体的行为、精神、情感;在强调现实、写实的同时强化了非现实的虚构、想象、感知,并化用了神话、传说、史诗、民间艺术等多种中国元素;使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语言方式,乃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新变,艺术表现手法更为多样,审美形态更为丰富,作品的艺术面貌呈现出新的风貌。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艺术家获得了国内外重要奖项,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通过他们的作品,使世界各地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化了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了解、认知与认同。《三体》《流浪地球》不仅显现出中国人非凡的想象力,也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的价值选择、思想情感。由这些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特别是小说《解密》《狼图腾》,电影《战狼》《流浪地球》等海外市场的收益创造新高。网络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文化软实力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方阵。通过对传统审美元素的改编新创,《长安三万里》《只此青绿》等焕发出时代风采,中国诗歌、中国绘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被转化为舞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以中国古典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等亦成为全球最具市场号召力与文化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被赋予极具现代意味的品格,闪射出中华民族现代审美的活色生香与巨大魅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审美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文化文艺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出现适应这个时代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必然。在先发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后,中国不可能依然在传统的路径中生存。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不可能在以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先发国家的竞争、挤压中占据优势。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走向新生,获得独立、自主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有自己的历史机遇、现实情况、文化基础与发展路径。虽然与欧美先发国家有现代化的共同性,但也存在发展与进步的特殊性,不可能照抄、照搬别人。回顾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即使是欧美国家也存在着自己的特色。相对后起的美国并没有照搬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模式。他们甚至在社会结构、国家治理等方面也多有差异。而那些简单搬用别人经验的后发国家,很可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都缺乏长久的发展动力,不能避免陷入各种各样陷阱的处境。对他们来说,现代化仍然是一种艰难的“愿景”。所有这一切说明,我们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民情的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证明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存在唯一的路径、绝对的模式,而是有多样的可能性。这种多样与可能并不是人的主观意愿设定的,而是历史与现实证明的。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不是别人的现代化翻版。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既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出现更多的能够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优秀之作、高峰之作。这些作品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的品质。在思想深度上,应该能够表现出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并喻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更具自觉性地明辨是非,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在情感表达上,应该能够表现出一个民族内心世界中健康、高尚、纯净,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形态,激发出人们的奉献精神、创造活力与高远理想。在社会效应上,应该能够通过作品使人们更团结、更亲密,更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与家国认同,把人们的心连结起来,形成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在艺术表达上,应该能够有更多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既继承了民族审美的优秀传统,又吸纳了他人与我有益的东西,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体验。总之,要通过我们的创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精神引领与审美启迪,回答时代的课题。

创作更多表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高峰之作

  创作更多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峰之作,要做好这样几方面工作。
  首先,坚定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现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他强调,没有历史感,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如何客观、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国,不仅是个人的认知问题,也是一个事关中国未来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可能选择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这涉及到几个非常关键的方面。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认知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二是正确认识中国的现实,认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正确认识中国的未来,回答中华民族有没有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认识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与自豪感,增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实现既定目标的信心与动力。文艺创作要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民族走向未来的内生动力与自觉性、自信心,从而激发出人民群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努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让人们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悟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尽管创作需要艺术的积累、感觉,需要个人的才华、知识,但没有生活的孕育、滋养,这些东西就难以被激发、被唤醒,难以形成充沛涌流的不绝之态。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内在情感上深入、感受、思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现实生活。要做时代变革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而不能满足于做旁观者、道听途说者、盲人摸象者。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感受人民的创造活力、奋斗精神,才能从社会的变革中把握时代的必然走向、正确路径,才能发现生活中那些具有审美意味的细节、情节、人物、语言,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
  创作者不仅需要了解、知道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还需要在生活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净化自己。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把自己的情思自觉地投入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之中,在他们的生活中接受教益、启迪,提升对生活、生命的认知,增强与人民群众,进而与国家事业的情感,增强创作具有时代品格的优秀之作的自觉性、能动性。
  再次,积极拓展艺术创作新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文艺作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出现新的样式、新的风格、新的审美形态。这既是创作者探索、努力的结果,也是民族创造力的表现。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的艺术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最早的诗歌到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的兴盛、曲的繁荣,到近代以来新诗的革命,诗体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诗的表现手段、语言形式也同样在发生着演变。这些变化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诗人探索创新的成就。
  在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艺术形态也在发生着剧烈的演变。首先是由于创作工具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样式。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出现了网络文学;随着人工智能的运用,AI生成技术逐渐进入日常生活,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绘画、设计、游戏等领域体现得更为突出。其次是审美活动中鉴赏者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当人们习惯于欣赏戏剧的时候,会聚集在舞台前直接欣赏演员的表演。但是由于有了电视、录像等技术,人们就不一定必须去剧院才能完成欣赏。特别是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们也不再必须去欣赏完整的剧情,而是出现了即时性、随意性、碎片化的欣赏现象。再次,创作观念的改变推动了创作手法的变化。如中国传统叙事作品注重情节、故事的营造,形成以故事来结构作品的美学特色。但在借鉴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之后,更注重表现人的内在心理、情感、意识,注重以人的内心活动来结构作品,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由此,创作者要努力突破既有模式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审美形态、表现手法,给审美活动带来新的具有魅力的审美体验。同样的题材,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各异,形成的作品也不相同,给人的审美体验也有区别。作家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的有益之处,拓展自己的表现能力,创造出适应表现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的艺术形态、艺术手法。这正是一种艰难的艺术考验。
  如何看待中国,事关创作者的立场问题与确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问题,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在世界的价值选择。如何看待生活,事关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与确立正确的艺术观的问题,强调的是创作者如何处理好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关系的问题。如何看待艺术的创新,事关艺术的生命力与创作者的创造力,是融内在与外在于一体的艺术呈现的问题,强调的是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峰之作的问题。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形成中国现代审美范式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思想基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深刻的时代之变,为广大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与创造的舞台。我们要努力创作与我们古老而充满生机的中华文明、充满创造活力与诗性情怀的中华民族、蓬勃发展正在走向复兴的伟大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之作,不断攀登文艺的新高峰,把自己在文化创新与创造中取得的新成就奉献给世界。

杜学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4期

  • 第2024-10-13期

  • 第2024-10-12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10-10期

  • 第2024-10-09期

  • 第2024-10-08期

  • 第2024-10-07期

  • 第2024-10-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