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阳城山茱萸 绽放新光彩

——阳城县全方位打响山茱萸特色产业品牌

  • 阳城县第二届“重阳时节话茱萸”文化活动启动现场。

  • 阳城茱萸产业综合开发与品牌塑造座谈会。

  • 山茱萸系列产品。

  • 福南春公司先进的茱萸产品生产线。

  • 围炉煮茶话茱萸访谈现场。

  • 茱萸熟了。

  • 茱萸湾

  •   一方灵水秀山,孕育一味道地良药;一味道地良药,振兴一方富民产业;一方富民产业,成就一场文化盛宴。10月11日,甲辰年重阳佳节,阳城第二届“重阳时节话茱萸”主题文化活动再次盛大举行。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省文旅厅、省生产力学会,以及相关院校的诸多名家、专家等走进这个“中国绿色生态山茱萸示范县”实地调研、采风创作,围绕阳城茱萸产业综合开发与品牌塑造座谈交流、建言献策,共同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登高望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谱写山茱萸的崭新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作为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秦岭以北山茱萸最大产区和北方唯一原产地,阳城县谨遵指引,立足山茱萸资源特色优势,深入推进产业振兴行动。聚焦茱萸文化、种植生产、开发加工、品牌销售等全产业链,突出科技赋能、品牌驱动、文化引领,全力扩优提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产品附加值,整体推进产业“农林文旅康”融合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打响阳城山茱萸特色产业闪亮品牌。

    深挖底蕴内涵 释放文化魅力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徐铉《茱萸诗》……古往今来,关于茱萸的名诗名篇数不胜数,让它成为重阳节的绝对文化符号。从上古时期的秋祭之物,到西汉时的求寿之物;从魏晋时的辟邪之物,到唐宋的孝老之物,山茱萸更承续了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阳城县志》记载,蟒河山茱萸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在阳城县蟒河镇蟒河村蟒河自然风景区内,生长着一片山茱萸古树群,树龄在100—500年之间,仍郁郁葱葱。其中的一株,树高8.6米,茎围1.9米,冠幅东西13.5米,南北13.6米,据考证为明代所栽,距今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当代“中国山茱萸王”。它,正是阳城山茱萸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
      地处太行山南麓的阳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以蟒河镇为代表的南部山区,平均气温在14℃左右,年降雨量600—650mm,每年优良天气保持在275天以上,森林覆盖率85%,成为优质山茱萸等中药材生长的绝佳天地。从春天的“满树黄金甲”,到晚秋的“漫山红宝玉”,美丽的山茱萸不仅给风景如画的蟒河增添了无限风光,同时,也留下了无数令人着迷的人文故事。
      相传,医学家孙思邈曾隐居蟒河山中,研究挖掘山茱萸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著写出中国最早的医药百科全书《千金方》。至今,在蟒河一带,仍保留下石圈河、沟口、药王沟、药王庙等许多有关的地名,以及祭拜孙思邈的传统习俗;蟒河之西的石圈河,古称北青萝。唐代大诗人岑参青少年时代曾在此结庐读书,后来的他念念不忘,写下《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发出“安得还旧山,东溪垂钓纶”的感叹。同样,在此隐居过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下著名的《北青萝》诗,悟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超然禅理……
      立足山茱萸厚重的历史文化,阳城县全力深挖底蕴内涵,勇毅迈开以文化引领,打造山茱萸特色品牌的坚实步伐。
      精心打造国内第一座山茱萸馆。500平方米的展馆内,设置茱萸名诗、茱萸地标、茱萸九奇、茱萸神效、茱萸古韵、茱萸盛宴等11大主题,通过自然、人文、科技三个维度,让人们全方位领略山茱萸的悠久历史、独特魅力;在原山茱萸展厅基础上建成了晋东南第一家山茱萸文化综合体验馆,集全国各品类山茱萸及其食药产品、名家书法字画的收藏、展览、科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现代化的展览手段,构建起综合性的茱萸文化展示空间。
      结合壮美的自然山水资源,阳城在蟒河镇打造全新的茱萸湾景区,开发登山步道、赏景路线,增加文化景观、旅游配套,成功创建3A级景区。去年以来,该县连续两年成功举办“重阳时节话茱萸”主题文化活动,邀约全国诗词、书画名家采风创作、座谈交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传承和文化宣传活动,让阳城山茱萸的文化魅力尽情释放,成为悠然阳城的又一张亮眼名片。

    做强产业支撑 创新推动发展

      阳城山茱萸不仅历史悠久、产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素有“阳城红”“华萸”之美誉。其茱萸果以色泽鲜红、个大肉厚、质干油润、药味纯正,马钱苷含量达到1.332%,远超国家标准,入选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阳城县充分发挥山茱萸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集约化、营销品牌化的发展模式,以打造山茱萸全产业链为重点,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山茱萸深加工项目谋划,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利益链,运用创新思维,推动山茱萸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础先行,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完善政策措施,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创新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吸引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山茱萸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在建成300亩的山茱萸产业示范园(鉴赏苑)、10万株山茱萸育苗基地,以及近万平方米的仓储和保鲜设施场地,带动全县山茱萸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统一管理,确保了山茱萸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共同增长的多赢局面。截至目前,阳城县茱萸种植规模超过2万余亩、60万株,年产量超4500吨,辐射带动受益农户1500余户,人均增收3万多元。
      龙头引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引进培育福南春山茱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中御一品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西皇城相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马3个山茱萸深加工项目。成立山茱萸现代农业创新研发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成口服液生产线,注册“蟒河人家”“太行茱萸湾”“福萸春”等商标,开发出山茱萸原浆、茱萸口服液、茱萸酒、茱萸蜜、茱萸面膜等20余种系列产品及茱萸纹系列文创产品。其中的“福萸春”山茱萸植物饮品,荣获“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搭建平台,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引导各类主体加强与电商平台、大型农批市场、全国性行业协会的对接,实现及时高效流通,扩大市场份额;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强化产学研联合,加快开发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制定引才政策,加快培育引进山茱萸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当农民,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产业与阳城特色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把文化创意融入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讲好品牌故事;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新媒体、电商平台、展览展会等多种渠道,支持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阳城丰厚的文旅康养资源相结合,与“一核四带十片区,见新见绿见未来”的阳城“千万工程”行动相结合,奋力蹚出“农林文旅康”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路径。
      目前,阳城县山茱萸产业综合年产值近亿元,已然已成为阳城富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集聚智慧力量 开创美好未来

      “茱萸,是大自然赐予阳城的精灵。阳城茱萸穿越历史,再次与中华诗词结缘,一定会实现‘诗以茱萸荣,茱萸为诗傲’,展示出更大的文化价值,更加大放异彩。”10月11日,阳城第二届“重阳时节话茱萸”主题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存寿如是寄望。正如他所言,当前的阳城正集聚智慧力量,奋力开创山茱萸产业美好未来。
      “从产品属性看,茱萸是阳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宝贵资源。从文化内涵看,山茱萸极具传承和开发潜力。从市场前景看,2019年至今,全国茱萸市场规模从2.73亿元增长到4.02亿元,增长近50%,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将茱萸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可期。”当天举行的阳城茱萸产业综合开发与品牌塑造座谈会上,晋城市委常委、阳城县委书记高喜全言辞恳切、信心满怀。在座的省文旅厅、省生产力学会,以及相关机构、院校的诸多专家,则纷纷从不同的视角、专业的眼光,围绕山茱萸的食用价值及产业综合深度开发、以特色产业助推阳城高质量发展、山茱萸生态适应性评价、山茱萸产业发展时间样态与产品策略,以及加快文旅产业开发、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等建言献策,给出前瞻性、针对性的真知灼见。
      “茱萸不仅仅是一味中草药,也不只是一首王维的古诗的意象文化,它还联系着农业、林业、医药卫生、食品保健、养老康养、文学艺术、酒店餐饮等各种不同产业,能够形成一个涵盖多领域、多链条的产业群,是可以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出席活动的山西省生产力学会会长李雁红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阳城一定要突破传统思维,加快培育山茱萸新质生产力,多元发展相关产业。省生产力学会将充分发挥优势,提供有力的政策引导、智力支持,帮助阳城写好茱萸特色产业大文章。
      漫山茱萸红,映红新征程。眼下的阳城,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晋城市委决策部署,持续以“一个统筹两手抓”为战略纲领,加快山茱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山茱萸产业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持续加大政策、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利用好组织化、产业化优势,在文化挖掘、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品牌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蟒河山茱萸专业镇建设为龙头,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持续全力推动山茱萸种植、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让植根于青山绿水间的阳城山茱萸,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本版文字:原凯娜
    本版图片:阳城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21期

    • 第2024-10-20期

    • 第2024-10-19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7期

    • 第2024-10-16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4期

    • 第2024-10-13期

    • 第2024-10-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