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萃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奋进民族复兴新征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文章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以一种因爱而生发的对祖国荣辱兴衰和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贯穿始终,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以实际行动来立爱国志,抒爱国情,践爱国行。本期文萃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编者

弘扬英雄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
张永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这次评选颁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实践,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开拓进取、昂扬奋进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模范则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社会历史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推动,也需要英雄模范的感召引领。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他们是各自时代的佼佼者、领跑者,他们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们的事迹贡献和精神风范将永远写在党和国家的史册上。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抓典型,关键要树立精神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典型所体现的精神,让典型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党和国家通过设立相应的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适时给予功勋模范人物以崇高的荣誉表彰,就是要向全社会发出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强烈信号,就是要为全社会树立起榜样,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
  功勋荣誉表彰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古人云,“国家大事,唯赏与罚”。国之英雄,当以国士待之。当一个人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时,能否奖当其人、奖当其绩,事关党心军心民心凝聚,也直接影响社会风尚,是检验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以礼正国、以励率民,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10余年来建章立制、10余年来举措频出,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手段。神州大地唱响了新时代的功勋荣誉赞歌,中国之制的鲜明优势和中国之治的时代风采也愈益彰显。
  英雄模范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护卫国防安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于敏,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的张富清,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理想和志愿的王永志,英勇顽强、屡立战功的黄宗德……记载在国家功勋簿上的英雄楷模,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将为一代代人所铭记和传承,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断增进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断筑牢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一个英雄模范就是一个标杆旗帜,一次功勋表彰就是一次精神洗礼。党和国家开展功勋荣誉表彰,以崇高礼遇褒奖、致敬英雄模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就有了深厚动力,实干担当、奋发进取就有了崇高坐标。不朽功勋,镌刻史册;光辉榜样,照亮征程。弘扬英雄精神,激发奋进力量,我们定能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加广阔的前景。(据2024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释放强大凝聚力感召力
范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庆假期,红色旅游格外红火。多地精心挖掘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人们在游览中感悟榜样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放眼全国,北京香山公园依托园内八处革命旧址推出“思政学堂新空间”“主题课堂新展览”,为游客送上“新”意满满的爱国游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启动以“探索大国重器·体验中国力量”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徒步活动,吸引数百名来自中西部的交大新生和数百个上海家庭参与,在参观学习中重温中国力量,激荡爱国豪情。在福建,上杭古田景区推出红色微剧场,红色文化剧目、客家文化剧目精彩上演,带给游客别样的精神滋养和思想启迪。
  近年来,红色旅游热持续升温。《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红色旅游高人气,折射出红色文化蓬勃活力。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此前,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针对青少年在全国打造百堂红色研学精品课程,推出千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开展万场红色旅游宣讲活动,覆盖上亿大中小学师生”。这为我们做好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有力指引。
  伴随红色旅游发展壮大,新看点、新亮点频现。江西瑞金用心打造“编竹编”“打米粿”等研学体验项目,湖南韶山先后推出《万里长征》《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梦回韶山》等大型实景教育剧目,江苏常熟借助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创新探索为红色文化育人不断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拓展了立德树人的实践空间,在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受到熏陶,得到收获。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和铸魂育人功能,需要我们持续加强红色资源的整合、统筹与转译,绵绵用力,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育人实效。
  深入挖掘阐释,增强红色资源吸引力。文化内涵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只有深挖其精髓,揭示时代价值,红色资源才能展现更大吸引力、释放更强凝聚力。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加强跨学科合作,从多学科多角度考据和诠释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其内涵。加强实证研究,充分利用资料搜集、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收集等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且精细的梳理,如此,才能为充实红色资源展示内容、创新展出方式拓展空间,为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实效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传播形式,增强红色资源感染力。让红色文化更好抵达人心,就要顺应并贴合人们信息接收偏好和心理,用心进行红色资源的传播和呈现。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善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多感官游览氛围,强化互动性、参与感,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线上线下联动,增强红色资源感召力。多管齐下,丰富红色资源展现形式,深化传播内容。新媒体具有便捷及时、覆盖面大等优势,要积极打造自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转化话语表达,创新讲故事的方式,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更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同时,坚持差异化策略,面向青少年群体用心打造红色资源特色育人品牌,持续丰富红色文化内容供给,让红色研究更有趣有益,让红色文化的魅力为更多人所感所知。
  值得一提的是,红色科技文旅也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一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充分彰显了国家科技飞速发展的伟大成就,凝结了奋斗不息的精神,是重要的红色资源,理应充分发挥其宣教功能,打造其成为新时代红色精神育人载体。在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游客们纷纷前来一睹大国重器的风采,践悟科学家精神;在天文体验馆,了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观看“中国天眼”模型,沉浸式学习天文知识,用心体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塑造科学求索的坚毅品格和民族自信心增添助力。(据2024年10月15日《光明日报》)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张伟 魏文坤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精神文化支撑。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聚力以文惠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公共文化服务事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精神共富的实现。新时代,我们建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地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促进了“博物馆热”“夜校热”“村晚热”。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更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紧跟新趋势、融入新理念、拓展新内涵,为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发展、城市更新等有机结合,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活力与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化根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新时代以来,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地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守正创新,赓续文化根脉,发展文化新业态。比如,山东实施“山东文脉”工程,河南打造《唐宫夜宴》等出圈文化节目。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要着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深层次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拓展新边界、增添新动能,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网络文化治理。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文化建设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空间,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近年来,针对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不断完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搭建网络监管平台,深化网络文化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着眼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继续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难题,创新技术应用,夯实网络文化治理底座。聚焦网络文化内容创作,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审核,增加网络文化治理人才有效供给。
  聚焦以文传声,彰显中华文明魅力。一个大国要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新时代,我们着力加强国际传播内容与渠道建设,发挥国际传播中心、数字文化企业、文化旅游等的作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找准文化价值“最大公约数”,推动创意赋能,注重趣味演绎,以情感传递引发受众共鸣。加强国际传播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传播品牌效应。借助数字技术打造适合不同传播区域、不同传播受众的传播场景,推动精准化传播。(据2024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求是网评论员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
  2024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雄壮的国歌声冉冉升起,和平鸽展翅高飞,彩色气球腾空而起,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群众热情高涨,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生动诠释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仪式感。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收录了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想指引方向,实践步步深入。出台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修订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和爱国主义教育法等,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提供制度保障和法治支撑;建好用好博物馆、版本馆、图书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学校教育、主题展览和群众性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坚实载体;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表彰“最美奋斗者”等,精彩呈现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公开课”……
  今天,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据2024年10月3日求是网)

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
任赞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这一重要论述向全社会发出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强烈信号,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一步凝心聚力。
  时代呼唤英雄,成功在于奉献。“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1968年大学毕业,响应“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人民教育家”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秉持“祖国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条,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人民科学家”王小谟,自力更生、创新图强,致力于防空雷达和预警机装备体系发展研究,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为中国预警机彻底打破国际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他们的感人事迹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75年筚路蓝缕,75年砥砺前行,在新中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波澜壮阔历史中,闪耀着的一个个响亮名字、一段段感人故事,激励中华儿女弘扬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他们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作为,以点滴之功汇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沧桑巨变,用行动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担当。这种光芒催人奋进、润物无声,鞭策着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使命和责任,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些可敬的人民英雄和时代楷模,默默奋斗、无私奉献,鲜明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党员干部,应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等等,桩桩件件都需要党员干部强化初心使命,涵养攻坚克难的责任和担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向着美好梦想进发,9900多万名共产党员应牢记“来时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跨越今天的“新长征”,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奋力谱写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据2024年10月4日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28期

  • 第2024-10-27期

  • 第2024-10-26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4期

  • 第2024-10-23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21期

  • 第2024-10-20期

  • 第2024-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