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

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教育,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氛围,努力在孩子们内心深处播撒下科学的种子。现在学生们对科学、科创的喜爱与崇尚日盛。”10月25日,垣曲县新建小学校长安炜刚不无自豪地说。

学校科学教育氛围浓厚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孩子们在学校得到更好的科学教育?“学校专门辟出来西楼作为科技楼,创造了适宜的育人环境。”在新建小学,提起学校的科技创客、科学发明与创造活动,副校长李莉娓娓道来。
  这幢四层小楼的楼道里,有学生们创作的科幻画作、科技小发明,有我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新成果的介绍,还有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等著名科学家的照片及科学成就简介等。李莉说:“为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学校设置了两个科学实验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每个班每周至少一节科学实验课;还建立了校级创客、奇思妙想、遨游太空、身边的发现4个科学社团,科学老师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每周开展一次活动;从2016年开始,每年一届,学校已连续举办了9届校园科技节活动,向全校师生和家长们开放。”
  据介绍,该校科技节活动已累计征集学生们完全独立自主设计、制作或是在家长和老师简单帮助下完成设计、制作的,颇具技术含量的科技作品1800余件。在科技节的辐射带动下,该校参与科技创客、科学发明与创造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们热情高涨,先后有上百件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奖励。
  “像这个学生,曾获运城市青少年科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运城市第二届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大赛三等奖,以及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华北赛区(山西)图形化编程挑战赛二等奖和该项赛事的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李莉兴奋地介绍了科技创客学子鲁子杰,“他喜欢运动、科学制作、电脑编程,通过比赛激发了学习编程的兴趣,增强了信心,锻炼了创新创造的能力。”

学生们科学兴趣日益高涨

  9月16日至10月14日,新建小学举办了第九届校园科技节系列活动,科学电影、科技新闻、科幻画作、科技作品展示……近一个月时间里,师生们共同探索、交流、分享,孩子们尽情体验着科技的魅力与力量。
  在该校科技楼的学生科创作品展厅,上百件体积、形状、功能各异的科技作品非常吸引人。教导处主任刘金枝对每件作品的作者、制作使用的材料、作品创意产生的来源、作品功能等如数家珍。六年三班姚茗煜小朋友独立制作了《天空星体》《动力小车》《饮水机》等7件作品,六年四班的文奕霏小朋友也有不少作品,如《纸飞船》《笔筒》《无动力小车》《空间站模型》《打水井》《黄鹤楼模型》《人体构造模型》……“我这个作品的创意来源于日常生活,人们时常因力度把握的差异,导致洗洁精、洗手液、沐浴露的用量有时难以控制。这个作品利用无接触智能语音控制设计,如同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只需你轻声呼唤,便能迅速响应,将液态清洁剂化作丰富细腻的泡沫,这一华丽转变,解决了用量不均难题。”五年六班学生宋林昊的《智小碗多用途无接触起泡器》令人眼前一亮。
  “《智能小屋》可以为人们现代居家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感。”六年三班赵润泽介绍了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智能小屋里,有利用声控灯制作的智能LED灯,还有温湿度显示提示器和门铃等。
  五年六班学生贾海信的作品《潜水艇》《希罗喷泉》,创意来源于电视专题节目,后通过观察喷泉及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通过科技制作活动,我知道了科学无处不在,要用心学习、观察。”他自信地说,“我对科技发明很感兴趣,希望将来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期待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主体,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寻的心思,有着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刘金枝说,抓住童年这个最好的时机,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非常重要。
  “学校科技节活动的持续开展,激发了孩子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兴趣,也促使我们家长更加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孩子科学素养的培育。”贾海信的母亲谭春红满面喜色,在家校共同激励下,孩子积极参加校园甚至县里的科技节。“2021年至2023年,连续3年参加了运城市科学技能大赛,分获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后来还参加过“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和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均获得二等奖。近两年,孩子已经动手自主设计、制作了30多个作品。”
  文奕霏的家长席瑜也肯定地说:“学校开展的科技创作活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老师引导孩子们将奇思妙想转化实际作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孩子对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中玩,玩中学,让她慢慢爱上了科学。”
  “通过参与各种科技活动,让孩子们从课本走向科学,从课堂走向思维,从汲取知识走向动手实践,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弟艳玲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苟志霄老师也肯定地表示:“学校科技节精心布置的成果展,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期待在下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这粒种子能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李林霞 本报通讯员王忠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30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8期

  • 第2024-10-27期

  • 第2024-10-26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4期

  • 第2024-10-23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