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科技馆国庆节主题活动中,科技辅导员为同学们讲解纸杯火箭的制作方法。
山西省科技馆“科技馆进校园活动”走进永和县城关第二小学,周宏艺正在与同学们交流互动。
范博文通过“云端”课堂带领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完全小学的同学们参观山西省科技馆。
在忻州市董村中心小学,科技辅导员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科学秀《小丑嘉年华》。
山西省科技馆夏令营活动中,陈梓健为学生们讲解航天知识。
编者按:
10月22日至25日,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内蒙古科技馆举办,此次大赛是历届比赛中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竞争最激烈的一届。大赛中,山西省科技馆包揽了全部五个项目的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五个项目“大满贯”的科技馆。其中,辅导员崔雯、范博文获得“展品辅导(科技辅导员)”项目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辅导员马子娇、吴翔开发的教育项目“馆台联动综合实践活动——暴雨缘何”夺得“科学课程”项目一等奖,辅导员张微开发的教育项目“是谁影响了快慢”荣获二等奖;科学实验《隐之秘》获得“科学实验”项目一等奖;科普剧《要走的路》获“科普短剧”项目一等奖;科技志愿者温元枢、宋佳艺均在“展品辅导(科技志愿者)”项目中获得一等奖。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作为科技馆基层的工作人员,科技辅导员做着最平凡的工作,却可以用一句话、一堂课、一场表演为孩子们点亮梦想的心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正因为有这个群体的无私付出、默默耕耘,才能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我只是一粒微尘,却偶尔成为别人的光
“你们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像科学家一样搞科研?每天要面对很多精密的科学仪器?”自从参加工作后,很多人会问周宏艺像这样的问题,每次她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科学老师?是讲解员?是兼任保安、保姆、保洁的“三安保人员”?她很难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精准的定位。
八年的职业生涯里,周宏艺走遍了山西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镇,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普活动。“很多乡村地区的学校,一个国旗台下就能坐下全校的师生。他们对我们的到来充满惊奇和防备,想要靠近又不敢说话,只能围着我们的道具箱转圈。但活动结束后,又拉着我们的手,舍不得我们离开。”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周宏艺脸上不禁露出幸福的笑容,“我只是这个社会中一粒渺小的尘埃,却偶尔成了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今年的比赛中,周宏艺从选题开始就想着作品一定要“简”,演出的道具一定要方便运输和搬运,要能随他们一起下乡、进校园,给孩子们带来完美的演出。玻璃、塑料、亚克力……每一件道具的选择她都下足了功夫。连一张纸,她都会从市场上买回二三十种挨个实验,选出效果最完美的那一个。“很多人问,你们这么拼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为了我们的情怀,为了成为更多人的光!”周宏艺笑着说。
来自“云端”的科普
2024年5月12日,山西省科技馆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爱与知识零距离 童眼看世界”的文化“云”课堂直播学习活动。打开视频会议软件,屏幕中映衬出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完全小学孩子们兴奋的脸庞。科技辅导员范博文带领孩子们远程参观了山西省科技馆的“数学”“宇宙与生命”“机器与动力”“走向未来”四个展厅。通过这块小小的屏幕,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之美、宇宙之趣,惊叹于大自然的奇妙和人类对科学无止境的探索。一堂形式新颖的“空中课堂”,架起了爱与知识传递的桥梁,把来自山西省科技馆的真情与关爱,送到了墨脱孩子们的心坎上。
随着课程接近尾声,孩子们的问题渐渐多了起来,似乎是想用这种方式延长相见的时间。“我想去天安门看看,但我更想去山西省科技馆见见你们,和你们学习科学知识。”一句童真的话语,深深触动了范博文的心弦。在这一刻,屏幕两端虽然相隔万里,但心的距离却变得很近。
这次“云”上的科普之旅,让范博文深切感受到科普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山西省科技馆的这片‘云’上,科普带来的摇动与唤醒正在发生。”
一瓶牛奶的约定
“老师,科技馆里是不是真的能看到宇宙飞船呀?”“在那里是不是能和你们一起做实验呀?”一场科学表演结束后,忻州市解原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如潮水般涌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向崔雯提问,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对科学的好奇与渴望。
2016年以来,山西省科技馆在全国各地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崔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了数百次科普活动。这次,她跟随团队来到了忻州市,为这里的孩子们进行科普剧的演出。
正当崔雯挨个解答孩子们的问题时,几个孩子捧着学校发的牛奶和蛋糕跑了过来。一个小男孩把一瓶牛奶塞到崔雯手里,仰着头认真地说:“老师,这是给你的!你们下次还会来吗?我好想跟你们学科学,以后建造最厉害的深海探测器!”
望着孩子们纯真无邪的脸庞,怀里塞满了孩子们送来的食物,崔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在她眼中,这些牛奶和蛋糕已然变成无比珍贵的宝贝。它们承载着孩子们对科学的无限渴望,也是对下一次再见的真情约定。
“对这些乡村地区的孩子来说,每一场科普活动都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让他们能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科学的魅力。”崔雯感慨地说,科学普及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她愿意肩负起孩子们那纯真的期待,在这条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科技馆里一位小志愿者的变化
“老师,我家孩子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他给观众讲解展品时侃侃而谈的样子,我真是高兴极了!非常感谢山西省科技馆提供这样宝贵的机会,也感谢您的耐心教导。”这天,一位小志愿者的妈妈一大早就来到了科技馆,拉着科技辅导员田敏的手兴奋地说,“我之前看到你们招募小小志愿者的公告,就随手给孩子报了名,让奶奶带着孩子来参加,后来工作太忙也就忘了这事。没想到昨天班主任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最近性格开朗多了,和同学们相处得越来越好了,上课还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我今天特地请假来看看科技馆是怎么改变孩子的。”
看着家长脸上欣慰的笑容,田敏也被这份喜悦所感染,再次思考起科技辅导员这份工作的意义。“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次科普活动、一个鼓励的笑容、一次与孩子的对话,都可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正如田敏所说,科普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这些珍贵的品质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我会在科普的征程上继续前行,为孩子们的成长持续注入新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田敏说。
把每一次讲解都当做“第一次”
“刚当上科技辅导员时,我心中怀揣着无尽的热忱与梦想,全心全意地准备每一次讲解,力图让每个观众都不虚此行。”回忆起刚入职时的情景,陈梓健还记得当时的斗志昂扬。然而,每天重复性的工作,让他逐渐感受到一丝疲倦与无力。
一个平凡的周末午后,科技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一群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大都是第一次来到科技馆,他们既害怕又好奇,躲在学校老师身后,警惕地观察着周围陌生的一切。
为了更快地消除距离感,陈梓健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做个科学小游戏。“你来演‘地球’,他来演‘月球’。地球和月球之间有潮汐锁定,所以你们要手拉手来进行自转和公转。我会在‘月球’背后比划数字,这就需要一位同学扮演‘中继卫星’,告诉‘地球’数字是什么。谁想来试一试?”通过游戏互动,孩子们理解了地月关系和中继卫星的作用,也逐渐放下了心防,围在陈梓健身边叽叽喳喳地提问。
那一刻,陈梓健的内心充满成就感与幸福感,他突然对科普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虽然是我日常工作中的一次普通讲解,但对观众来说却是他们的第一次参观。我要把每一次讲解都当成‘第一次’来对待,用心感受观众的不同需求,不负每一份对科学的好奇与期待。”
“暴雨”中的并肩成长
今年的大赛中,吴翔参与开发的教育项目“暴雨缘何”夺得“科学课程”项目一等奖。在吴翔看来,这份荣誉是他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见证。
“暴雨缘何”项目旨在探究暴雨成因与极端天气的关联,是一次科技馆与气象台联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参观气象台,并且有机会在影视中心录制一段讲解视频,吸引了很多孩子参与。
“没有想到,当初一个小小的尝试,竟然让孩子爱上了科学,变得如此开朗和健谈,还真像一个气象小专家!”看着孩子落落大方地在镜头前讲解气象知识,他妈妈的话语中透着难以掩盖的自豪。
七年前的夏天,这个孩子还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那时候的他非常的胆小、孤僻,是被家长硬拽来参加活动的。最初的几次活动,他一直蜷缩在角落里。无论是谁向他提问,他都保持沉默。为了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吴翔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给他足够的空间适应教学节奏。在第四次活动时,这个孩子终于提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会膨胀?”吴翔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耐心地解答他的问题,并且鼓励他多提问、多交流。七年后的今天,这个孩子已经能主动参与科普活动,自信大方地面对众人的目光。“孩子的变化我看在眼中、喜悦在心里。一个孩子在科技馆的收获与变化,也许就是千万个孩子在科技馆成长进步的缩影!”吴翔欣慰地说。
撒下小小的种子,等待开花结果
2016年5月4日,郝思远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山西省科技馆,迎接他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科技辅导员。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你们正式成为科技辅导员的日子,意义非凡!你们身上担着的是科学普及的担子,务必要牢记在心。”欢迎他们入职时,馆领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年轻的郝思远并不明白,这所谓的“担子”究竟是什么。但在随后的工作中,他深切体会到了“担子”的分量。
2016年6月1日,是郝思远作为科技辅导员经历的第一个儿童节。当天的科技馆可以说是“童”声鼎沸,人山人海。远超于往日的人流量,让郝思远又紧张又兴奋。
当郝思远带领观众走进空间载人实验室时,突然有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用小手拽了拽他的衣角:“老师,你说我以后能当宇航员吗?”郝思远摸了摸小朋友的脑袋,认真地回答:“当然可以!我相信以后的空间载人实验室里一定会有你的身影。”郝思远说完后,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镜片后又大又圆的眼睛也更亮了。那一刻,郝思远在这双眼睛里看到了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更明白了他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身上的“担子”。科普工作就是要在孩子的心里播撒科学的种子、梦想的种子、希望的种子。郝思远坚信,这颗小小的种子一定会开出最绚丽的花,结出最丰硕的果。
用激情点燃赛场,用实力书写梦想
自2016年加入科技馆起,张哲侨便与“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四次征战的元老,他经历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也见证了团队成员的欢笑与汗水。
在第七届大赛的实验《勇往直“潜”》中,为了再现经典的“帕斯卡裂桶实验”,每次实验都需要碎一块边长为600mm的正方形玻璃。每一次玻璃破碎的震撼瞬间,背后都是团队成员的默默付出。每次实验结束后,成员们都要戴上两层手套,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从池子里把玻璃碴一点点捡出来,再把水抽到桶里倒掉。很多成员的手指都被玻璃扎破流血,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贴个创可贴就继续工作。
第八届大赛的获奖项目《隐之秘》,包含精密的光学实验。PPT播放、灯光调节、实验道具的制作与摆放、现场观众观看的角度,都可能影响实验效果。比赛彩排时,团队成员发现现场侧面的面光灯非常影响实验效果。但关了面光灯,现场又太黑。团队成员结合PPT背景、实验情况调整暗场时间,彻夜讨论演出方案,只为确保实验呈现效果。
“用激情点燃赛场,用实力书写梦想。”第八届大赛决赛前夕,张哲侨参与大赛宣传视频的录制,说出了这句铭刻于心的话语。这不仅是一句宣言,更是他八年如一日,对这份职业无尽热爱和执着追求的写照。
让每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迸发出自己的光芒
作为新入职两个月的科技辅导员,安浩楠像其他职场新人一样,难免会经历一些尴尬瞬间。尤其是孩子们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有时让他不知该如何回答。
一天,安浩楠带领孩子们参观神舟九号复刻模型时,介绍了神舟九号飞船的相关知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神舟九号我了解了,那神舟一号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超出了安浩楠的准备。在短暂的思考后,他及时向同事寻求帮助,顺利解答了孩子的问题。后续的交流中,安浩楠发现这个孩子语言流利、充满自信,说起中国的航天器如数家珍,甚至会将讲解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让安浩楠大为震撼。
安浩楠不禁回想起自己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孩子自信的来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与不断求知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吗?”安浩楠表示,科技辅导员要像太阳一样释放光和热,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点亮他们的科学梦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科普工作就是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光芒。我相信这些小小的光芒汇聚在一起,一定能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安浩楠坚定地说。
坚守在科普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入职一年的行业新人,马子娇最发愁的就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她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一上课却发现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如何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如何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和方式将科学原理讲清楚?如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与探究?这些问题鞭策着马子娇一次又一次地打磨教案,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反复演练。
大气运动是一个既宏观又抽象的概念。为了易于孩子们理解,马子娇准备了一个玻璃箱,让孩子们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变换材料位置,观察玻璃箱内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等孩子们在某次尝试中惊奇地发现玻璃箱里的空气在循环运动时,马子娇便告诉他们:“地球的大气和玻璃箱里的空气一样,都是循环运动的,这就是大气环流。”
“科技辅导员要在科学和受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去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在研发科学课程、讲解科普知识的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马子娇说,科普课堂不是科技辅导员一个人自以为是的表演,必须要针对受众的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特征,以生动易懂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坚守在科普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本版文字:沈佳 杨家炜
本版图片由山西省科学技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