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禾
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创新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覆盖、全要素、全过程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更加有效地发挥为高等教育铸魂育人的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作为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实践改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课程思政是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下形成的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在课程教学中简单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关联。现代通识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涉猎多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范式,形成多元、立体的知识能力结构与思维方式。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要求一致,将二者有机融合,既有利于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高校要努力提升课程思政对通识教育的引领作用,推动实现高等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一是让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引领方向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素质,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坚持维护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在通识类课程内容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挖掘通识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是要让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中发挥提升认知的作用。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生活方式的转变,学习视野的扩大,社会认识的多元,人生选择的繁杂,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高校通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探求新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要真正使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中创造性地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水平。课程思政应“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通识教育中,通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养正气,塑造崇高的灵魂,增强国家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是要让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中发挥锻造品格的作用。要通过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入,强化对学生人格品质的锤炼。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模式,用心打造教学内容,将思政课程渗透到通识教育当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正确判断个人价值和奋斗目标,养成诚实正直、坚毅勇敢、宽容谦逊、自律担当的品格特质等,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课程思政还要立足于解决学生人格的稳定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情绪,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创新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课程思政,首先,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手段和融入路径。在通识类课程中,可以从授课素材入手,合理地挖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以人物轶事、历史趣闻、新闻讨论、艺术鉴赏等内容为切入,对其中的育德育人元素进行挖掘和整合,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以生动、具象、自省和共鸣的方式正确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要注重强化师德师风和提升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师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将育人先育德的理念根植于心,不断修炼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为学生作出表率。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敏锐把握教育规律,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诉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高校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强化人格修养、审美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