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石为玉。对美玉,古人皆心向往之,珍爱之,贴身珍藏之,以养德修身,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但在当代,随着玉矿的过度开采,真玉美玉日渐稀少,而真正懂玉、爱玉、能在精神道德层面与玉形成高度统一的人已是凤毛麟角。对大众而言,玉开始成为一个绝缘于心灵修养的半透明矛盾体,一方面是充斥市场的琳琅满目,一方面是对玉的茫然无知。而通过亲身的玉事实践,获取对玉的真知灼见并重塑人与玉纯粹而深厚的古典关系,于当代人似乎已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难题。
在这种情形之下,作家、诗人忽兰的新著《古玉生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的面世就特别令人欣喜且感叹。喜的是这部书真的有益于真心向往玉、喜欢玉而又无缘于亲身玉事实践的朋友通过阅读深入了解玉的真知识,并窥见玉与人共振互养的那份美好情缘;叹的是玉的世界竟然那样幽深、广大、复杂而浩渺,而一个当代人的玉事实践又是那样的曲折、艰难与玄奥。能够长久专注其间,除了说不清的一种天意与缘分,人对玉的使命意识和精神意志是至为关键的因素。
这部近二十万字的书分为“老和田玉札记”和“古玉生烟”两辑,收入了作者十数年来倾心写就的与老和田玉、高古玉相关的散文104篇。这些文章或论玉、或鉴玉、或寻玉、或赏玉,或因玉而结友,或由玉而知人。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普通的当代人在天长日久的玉事实践中真挚而深情的书写。这样的书写可能就像美玉的沁色,从美好的内质中,由内向外,慢慢地呈现于时间的眼前。
从内容来看,《古玉生烟》首先是一本“鉴真”之书。作者围绕一个“真”字开门见山,向导性地廓清了“真玉”的边界与范围,指出“只有主要成分为透闪石且呈纤维交织结构的玉才是真玉,而且它们基本只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西面和东面——昆仑山和辽宁的岫岩,还有甘肃的马衔山”,而被古人称为“真玉”的老和田玉籽料在坚贞与美丽两方面都独一无二。它们与当代被称为“广义和田玉”的俄罗斯玉、青海玉、罗甸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鉴真”基础上,作者开始在老和田玉籽料的世界里鉴毛辨色,徜徉求美。61篇“老和田玉札记”从皮色、毛孔、韧度、内质、结构等方面来鉴玉赏玉。这些鉴赏文章笃实而好看,且充满难得的个人性与现场感。之所以说它笃实,是因为书中之玉绝非空中楼阁,也非天外浮云,凡提及的老和田玉件,全都是作者自己多年来辛苦收集的藏品。所谓玉事实践,就是作者寻访、遇见、收藏、珍爱、玩赏并思考研究这些具体玉件的日常性行为与活动,是她和真玉、美玉长达十五年的温润相守与厮磨。这些她写下的札记文字,既迸溅着理性之上深思熟虑的真见识,同时又富有特定时间、特定场域中瞬间产生的即兴感,它们带着作者浓烈的情绪与敏锐的感性喷薄而出,又转瞬即逝。而她的老和田玉一直在触手可及的近处,默默幽光,如一只天眼观照着近前的鉴玉者。
为了让无缘无力获得玉、亲近玉因而经验贫乏的小白读者如我者在阅读时不至于迷茫无感,作者努力用许多笔墨来使读者在经验所及之处得以意会。比如在说到和田籽玉的皮和毛孔时,她写道:“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毛孔与人的毛孔极其相似,更像银河旋转时密布的星云,暗含着秩序。”在提及老和田玉内里薄云朵状、细密的毛毡状、粉雾状等“无结构”的肌理时,她写道“试想一下凉粉的样子,温敦缜密”,或者“糖玉做成的平安扣如一颗糖”。这样的鉴赏文字家常而喜人,一下将玉的高贵与温润拉向了人间怀抱。
在鉴赏老和田玉之外,《古玉生烟》同时也是一本面向古玉世界和华夏古玉文化的探索之书。作者凭借友人相赠的西周玉璧、西周玉鱼、西周朱雀和齐家玉璧,以及自己收藏的红山玉珏等高古玉件,逆着时间的河流将自己的玉事实践从老和田玉鉴赏上溯至夏、商、周及三代之前的史前古玉研究。不得不感叹玉事浩渺连广宇啊,作者借古玉件打通了空间与时间,理清了华夏万年以来玉文明的源头、分布、阶段与走向。在古玉淡淡珠光的照拂中,从万年前的小南山文化、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以及后来的良渚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她热情洋溢地奔走,不厌其烦地梳理,终于从个人实践与认知的角度为华夏玉世界勾勒出一幅活的地图。其间行旅一定是难的,但似乎又有冥冥中的天意选择与助佑,让她默默而坚定地去完成这一探究之旅,进而与古玉贴身互证,在精神领域达成了和谐一统。
自古美玉出昆仑,而作者忽兰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家中有着浓郁且纯正的玉文化传统。在书中,她提及家人“近二十年于有暇之时,在灯下,夜茶时,为我传授玉知识”,以及母亲为姐妹三人早早专制玉手镯以做嫁妆的情景。这样的地缘与亲缘,使她似乎天生具备了“玉缘”,她“与玉是在同一个世界里成长的”。这样一个携带“玉缘”的人虽然也是极平凡的,虽然面对的也是一样的红尘俗世,但其精神深处其实又沉眠着某种与玉相关的使命。这使命意识一经特殊时刻的激发与唤醒,便驱动这玉缘人借玉重塑重生,进而渐渐焕发出珠玉之光彩。所以,《古玉生烟》事实上也是一部当代人以玉为媒实现自我精神价值重塑之书。
在长达十五年的玉事实践过程中,作者本人的确获得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玉知识,比如她认识到“和田玉籽料也会有含银沙,而根据相关的玉知识,青花玉的山料才会有此种银沙,而籽料通常无。由此可以知道亲身实践往往胜于他者的理论,尽管他者的理论也来源于实践”,再比如她根据自己的藏品判断和田糖玉当然也可能有籽料,但和田玉界却认为糖玉无籽料。这些可以说都是可以补缺的真知识,但作者在玉事实践中的所获又绝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生命的极大丰富与灵性化。我能感觉到那种获得的愉悦已经深刻地融入她的精神内里,如一颗和田籽玉在翻滚的河水中。那种激荡、碰撞与翻滚中修得真身赢得独立生命的场景,她在文字里数十次地描写过,而她的玉事实践正是自觉的修身与重塑。从出生地的新疆阿勒泰,到如今定居其中的武汉盘龙城,作者玉德加持,循着玉的流波走了一个来回。
从上古的灵玉、神玉,到战国的战玉、王玉、直到后世玉的世俗化,玉功能的演变也伴随着人心的演变。神性的衰退与湮灭、天真与本心的沦丧,从玉的命运中可以理出清晰的轨迹。而一个当代人面向高古的玉事实践,事实上是一种对遥远灵性与本真的呼唤,以及自觉的价值重塑。这样的人在当代又必然是可贵的绝对少数,就像那些几近绝迹的真玉籽料,她们星散在过于广阔的大地上,珠光幽幽,呼应并传递上古之灵。
真正懂玉、爱玉的王祥夫先生在本书序言里说:“好东西都是这样,让人不舍得一下子享用完。这本书便是这样,要慢慢读,才知其中滋味。”当我用一周时间慢慢读完这部沉甸甸的书,然后认真回想个中滋味时,才认识到这样的好书,的确是非慢不可读之,这也正像盘一枚和田美玉,或识一个俗世真人,都需要在时间的内里慢慢摩挲。
成向阳
作者简介:成向阳,山西泽州人,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3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诗刊》《天涯》《散文》《青年文学》《青年作家》《雨花》《山西文学》《黄河》《红岩》《野草》等,部分作品被《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读者》《知音》《青年文摘》转载,入选各种年度选本。著有散文集《历史圈:我是达人》《青春诗经》《夜夜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