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习习,不远处飘来丝丝花的味道和树林中自然的清香。信步走进墨艺苑。这里虽不大,但林木参天,花草遍地;诗词碑文,翰墨飘香;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别具一格。墨艺苑位于太原市迎泽大桥东端北侧,始建于1986年,1987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占地有二十余亩,是太原众多的街心公园之一。
沿着青石铺就、环形的林荫小道徜徉漫步,两侧红的、黄的、蓝的、白色的不知名小花映入眼帘,可谓是姹紫嫣红、五彩斑斓。清风徐来,花儿纷纷摇着纤细的小腰,向游人显摆着婀娜多姿的体态,部分花卉绿植虽已无奈老去,但仍顽强地挺着腰杆,扬着脖颈,向世人展示着昔日的绚丽和灿烂;高大的国槐以一种傲人的身姿俯瞰着满园的绿茵花草,虽叶片已是递次变色,并有些许慢慢地飘落,但却成就了一地的金黄;相伴在身侧的金银木,枝叶并不繁茂,却结满了粒粒宝石般的鲜红果实,点缀在众多的绿影中,彰显着非同一般的红颜;临近的松柏,亭亭如盖,伸展着长臂,宛如在向游人招手致意。还有垂柳、五角枫、大叶白蜡、白皮松等未具名的南北方树株,品种繁多,不一而足。
片片竹林,苍翠欲滴,环抱掩映着取意为“笔冢”的石山,冢上秀石盘踞高耸,或突或陷,或尖或圆;石间小道左旋右曲,迤逦相续。小石山上建有凉亭,名曰“月山亭”,柱上楹联题诗:“一窗风月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续向前行,书有“香飘墨菊”的花架和可供赏鱼观泉的圆形水池,其身后悄然伫立的是仿明清建筑的“思静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我想,该殿题名大概有闹中取静之意,期冀人们身居闹市,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中,在工作之余,生活之闲,到此小憩片刻。平心静气,了却浮躁烦恼,静思得失;或携亲伴友,静静地捧一本书,掬一杯香茗,品一下秋思秋韵,话一下人生百态。
殿前东侧是寓意“洗笔”的砚池,池畔怪石嶙峋,突兀重叠,其上建有“绘意亭”,有我省著名书法家所题“东风小助临池兴,间送呢喃出画梁”的诗句。幽静的连廊,墙上镌刻着楷、篆、隶、草、金文等二十余块书法字碑,有的端庄大气,有的龙飞凤舞。环视端详之余,禁不住一声长叹,我也曾挥毫泼墨、临摹过几天书法,也曾心中窃喜,自认还行,但与之相比,犹如鸿鹄燕雀,苍天蝼蚁。没有悬梁刺股般下过苦功,也没有铁杵磨针般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磨炼,就幻想着一蹴而就,“一朝成名天下知”,岂不是痴人说梦,徒留笑柄。书法这般,万物莫不如是。
小巧玲珑的石桥展现在眼前,一湾小溪环绕着可拾级而上的假山,潺潺流水从石桥孔洞中穿过,偶尔可见几尾草金鱼在水中自由欢快的游荡。与之相连的健身场上,一组可能早已退休的女子身着彩衣、手执彩扇,反复习练着一曲不知名谓的舞蹈,动作虽然略显生涩笨拙,但不时会传来相互戏谑的笑声。我停下脚步,心潮起伏:人生苦短,就应该放下昨天,珍惜今天,不必过多地顾及明天,人老精神在,活在当下,乐在其中就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对人生晚年最好的诠释。
相邻少许,有牡丹芍药园地,小路蜿蜒,曲径通幽,几有南方的园林景色。眼下花已凋谢,唯有枝叶躯干在默默地守护着这块家园,其深知一个道理,只要她在,来年一定会继续繁花似锦,绽放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芳容。虽然不知花落何处,可能会随风飘零,也可能会被浮土遮盖,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艺苑,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以花香、墨香,以静谧、优雅,以意境、风情在闹市中一枝独秀,以艺术氛围、文化沉淀独领风骚,吸引着不知凡几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诱惑着即将成婚的年轻男女在此婚纱留照,招徕着古稀老人潇洒的甩着双臂循环遛弯,呼唤着少年稚童笑逐颜开的嬉戏玩耍。这一幅幅祥和安宁、浓墨重彩的画卷,这一幕幕欢快随和、舒适惬意的场景,留给人们挥之不去的遐思和展望。
吴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