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云仙传统工艺面塑铺通过企业化改造,提升了非遗产品标准,保障了食品安全,还安置了20名乡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新绛县新发肉食有限公司通过规范化改造,提质增量,每天加工酱猪肉2吨,年销售收入1600万元。图为企业熟肉凉置间。
山西佳诚金豆子食品有限公司提档升级,今年投入3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豆制品生产车间,年消化大豆2500吨,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连日来,运城网红打卡地——东湖早市一次次火爆出圈。吃一碗豆腐脑、胡辣汤,品一个圈圈馍、软麻花……烟火缭绕间,品类繁多的河东美食麻辣鲜香、滋味云集,轻松俘获了游客味蕾。
吃得开心,还要吃得放心。“好吃运城”美食品牌爆红,离不开运城市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持续提升食品生产小作坊生产标准,让“小吃”有味道更有品味,让传统美食品出新滋味。
精准施策
提质升级焕新颜
从业人员少、生产规模小、制作工艺简单,以加工传统、特色食品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就是通常所说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作坊虽“小”,却关乎民生大事。2024年,运城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传统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推进食品生产小作坊高质量发展工程,开启了食品生产小作坊综合治理、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山西首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近年来,运城市的食品生产小作坊数量和体量与日俱增。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小作坊1101家,产品涵盖豆制品、肉制品、糕点、粮食加工品等多种类别。这些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随着行业快速发展,监管难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让传统美食好吃又放心?从去年开始,运城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规范整治一批、品牌示范一批、提档升级一批”工作要求,对全市1101家食品生产小作坊开展了“全覆盖”专项整治、“提档升级”帮扶、“名特优”品牌评定、园区建设“蓄势赋能”等四大行动,推动全市食品生产小作坊规范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
“我家的香椿产品卫生可靠,有‘证’为证!”永济市韩阳镇村民张文军在直播间开心地说。作为从事香椿深加工的家庭式小作坊主,今年年初,他在市场监管部门“一对一”指导下,升级改造的生产车间内,原料区、加工区、洗消区泾渭分明,统一进行的供气、供水、清洁消毒和原辅料溯源设备一目了然。经规范改造、验收合格,张文军顺利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所生产的香椿食品也可以在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线上推广销售。
安全规范生产只是起点,提质升级才是目的。
山西佳诚金豆子食品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生产车间窗明几净,流程科学。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设备老旧、场地狭小的破旧模样。“以前的家庭式作坊工艺落后,一直想整改,但苦于缺乏思路和资金。”公司负责人张武乐感激地说,“今年年初,市场监管部门多次上门服务,量身定制了一套标准化建设方案,还给予了及时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9月金秋,张武乐的家庭式作坊变身为投资300余万元的山西佳诚金豆子食品有限公司全新厂区。甫一投入运营,豆腐日产量就翻了一番,达到5000公斤,年产值可达千万元。严格按照新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生产的豆制品,很快打开了市场,从街头零售走进了超市饭店,并实现异地销售,销路越来越宽广。
“一坊一策”的全方位、全过程精准帮扶,运城的食品生产小作坊面貌一新。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帮助107家食品生产小作坊解决困难问题236个;新办食品生产小作坊221家;已有25家口碑好、效益优的食品生产小作坊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14家完成升级改造,61家正在积极改造,力争年内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
经过整治规范、提档升级,曾经监管难的食品生产小作坊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贴心服务
改进工艺更“吸睛”
食品生产小作坊行业高质量发展,既要传承,也需创新。通过产品提质、标准引领、品牌打造,运城全方位培育和扶持传统“小吃”从街巷走进网络、超市和旅游市场。
每到节假日,闻喜县涑水小镇文旅消费聚集区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晋香惠非遗美食坊门前,闻喜煮饼、枣蛋等当地特色美食格外“吸睛”。“我们完善了产品馅料和生产工艺,制作出红豆、绿豆、板栗、山楂、无蔗糖等十多种口味的煮饼,增加了麻辣味和蛋黄味,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成了游客尝后必带的‘土特产’。”闻喜枣蛋非遗传承人张海英指着眼前的商铺介绍说。
改良传统工艺和配方,提升传统食品的品味,既是以晋香惠为代表的食品生产小作坊从业者精准把握市场消费的自发之举,也是市场监管对健康、绿色“运城味道”孜孜以求的品质坚持。
近日,通过市场监管局一揽子帮扶的万荣县云仙传统工艺面塑铺,完成了厂房搬迁和设备安装。创业之初,万荣面塑第5代传承人解云仙的面塑铺面积只有不到4平方米,随着生意扩展,原有的铺面早已不够使用。全新的设备、全套的工艺,有效解决了手工无法解决的面塑缩水、开裂等难题,解云仙心劲更大,她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传统面塑中,扩展创作出更多面塑场景。从卡通形象、游戏角色,再到3D真人塑像,“万荣面塑”这门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据了解,解云仙的面塑产品已远销新加坡、日本和马来西亚,今年年销售额预计突破200万元。
品牌引领
规范生产赢市场
传统生产工艺和标准化生产是否矛盾?运城市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有序推动食品产业向规范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让每一道小吃继续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风味。
芝麻糖是芮城的传统名食,其制作技艺被列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8月份,芮城县芮师傅工艺食品厂的负责人杨飞队引进了电热鼓风培养箱、恒温培养箱、真空干燥箱、无菌室等一系列新设备。“芝麻糖制作需要经过糖化、过滤、熬稀、做糖、粘芝麻等8大纯手工工艺,村里家家都会制糖,就造成芝麻糖口味各异。要让每位消费者品尝到的口感都一模一样,就必须对生产流程、生产环境进行升级改造,确保一根芝麻糖72个眼的独门技术。”杨飞队告诉记者。
有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有标准化生产的托底,有6S管理的品质标准,再经过对商品包装、标签的升级,“芮师傅”打通了增产增收“经脉”,今年预计产值能够翻番。
不变的口味、恒久的品质,才能在舌尖上留下永久记忆。
汾河岸边的稷山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麻花、饼子、鸡蛋、板枣确定为“稷山四宝”区域公用品牌。稷山县太阳乡董淼丙麻花坊是当地生产经营麻花的一家代表性小作坊之一。
“以麻花、饼子为例,二者都是小作坊生产,摆脱零散经营的困境,形成规模化,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稷山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稷山县的思路是保留传统作坊模式,统一“稷山四宝”技术标准,统一店铺形象,开拓全国市场。目前,“稷山四宝”推广经营的实体店已建成13家。
“产品标准是一个规范性的框架,让稷山麻花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还有助于打破‘有品类无品牌’的市场现状,有利于个体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董淼丙麻花坊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随着品牌传播力和美誉度的提升,“稷山四宝”不断成长壮大,年产值超过50亿元,带动就业10多万人,占到全县人口总量的1/3,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小作坊关乎大民生,小食品孕育大产业,小产业蕴含大情怀。运城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完善食品生产小作坊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聚力构建出全市“名特优食品生产小作坊”品牌矩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新期待,把传统食品产业打造成为运城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新动能。
李宁波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