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西作为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底蕴深厚的长治同样有着太多的历史标签。有人说旅行是征途中不断地求知,也有人说求知是一场心灵升华的旅途,无论互为因果,无论相辅相成,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该有一个在路上。在风驰云动的长治,心与行都在路上;在惠风和畅的长治,行与心都可枕着安详。
长治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也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彩塑之都”
欣赏古建筑,就像翻开一部史书。从洪荒远古的传说开始,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地记录了下来。在长治就有这样一群建筑,它们绚丽夺目、举世闻名,雕梁画栋、别有洞天。
从秦置上党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在横跨太行、太岳的13896平方公里上,3500多处古代建筑,像天上散落的珍珠一样遍布全市12个县区。有的隐藏于漳河两岸的集镇村落之中,有的镶嵌在太行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迎来日出,送走晚霞,静静地以时光变迁累积着自己的价值。
长治的古代建筑遗存是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体系最完整的地区。现有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67处(189座),占全国元代以前木构古建筑的28%,山西省的33%。荟萃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代的特征。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全国地级市数量第三。所存古建筑实例自五代起,有明确纪年的间隙不超过50年,金代以后不超过30年,完全可以排列出一个无间隙的、反映中国近千年来木构建筑的研究序列。
当人们在赞誉山西时,总会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地上文物看山西。如果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那么长治就是“宝库中的宝库”。长治的古建筑遗存,无论是数量规模、建筑类别,还是建筑年代、艺术成就和保存完好度,都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一直誉满中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
建筑是历史的遗存,雕塑是艺术的凝结,在长治丰富的古建遗产中,有北魏至清1500多年间各个时期的寺观彩塑造像2000余尊。法兴寺、崇庆寺宋塑,承唐塑之风韵,气质典雅,独具特色,被誉为“宋塑之冠”。观音堂悬塑是中国古代彩塑之精品,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之冠。平顺大云院的壁画为全国仅存的一处五代寺院壁画。全市现存隋以前石窟及其他建筑有16处,沁县南涅水北魏石刻是全国唯一集中反映北魏至宋建筑外观及构建形象的实例。金灯寺石刻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它们与敦煌系列共同构成了中国彩塑造像艺术的完整体系。由此,长治被誉为“中国彩塑之都”。
长治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神话之乡”,也是当仁不让的“中国曲艺名城”
翻开华夏民族的文明典籍,炎帝神农氏曾经在这里“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传说都发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都感叹这里:“一座小城竟然拥有那么多中国史前神话传说的版权。”
长治史前神话传说密集,从目前已发现的五处旧石器时代、上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察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在所辖的四区八县中,县区都有神话传说,华夏文明典籍中记载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均起源于长治境内。中国古代的各类典籍中,对长治的神话传说有多处详细的记载,且详实生动。如“精卫填海”,其发源地是发鸠山,就位于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女娲的故事就发端于今长治市的上党区上郝村天台山上,“羿射九日”的地方则在屯留区城西北30公里的老爷山上,始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在百谷山,今长治老顶山。
如果说延续至今的迎神社火和祈雨是考证羿的民间途径。多年来坚持依托丰厚的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举办的神话故事艺术节、出版神话故事系列丛书、打造神话剧目《精卫填海》《炎帝归潞》《神农炎帝》《女娲补天》,举办神话故事艺术彩灯展等,则是让历史走进今天,让文化服务当今的生动写实。2015年,长治成功创建首个“中国曲艺名城”,曲艺文化在这里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从源远流长的“梨园始祖”李隆基在潞州初创“梨园教坊”,到走向全国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赵树理,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形成了潞安大鼓、襄垣鼓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沁州三弦书、屯长道情、民间快板、顺口溜、三句半等30多个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浓郁鲜明的民间曲艺曲种,共同组成了根脉发达、枝繁叶茂的上党曲艺百花园。
我国曲艺艺术专业的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至今共举办了13届,其中有7届是在长治举办。4个县区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先后荣获了包括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表演奖、节目奖在内的近40个国家级奖项,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的曲艺百花苑中,成为山西的曲艺龙头、全国的曲艺重镇。“中国曲艺名城”也成为长治市一个突出的文化符号和亮丽的城市名片。
长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也是名不虚传的太行风光揽胜处
在上党区有一个叫八义的村子,长平之战中,因八位村民死谏而更名的村子。上党门前,金兵破城后自刎殉国的陆登的故事仍在传唱。二贤庄里,单雄信增秦琼的潞锦潞酒信义至今……辽阔天宇间太行山巍然耸立,无论烽火激荡,无论狼奔豕突,无论国家有难,无论民族危急,这座山随时都能献出自己的肝胆。身处太行怀抱,长治用太行一样的风骨,用鲜衣怒马的侠勇、急公好义的热肠、家国情怀的担当,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精神史诗。
居高设险,关山伟固,向为兵家必争之地。70多年前,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在长治地区的沁县小东岭村、襄垣县苏村、屯留县故县镇、潞城县北村、武乡县砖壁、王家峪等地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带领八路军和老区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筑起了抗日救国的铜墙铁壁,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辉煌的过往为长治市留下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全市有800多处红色文化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12个县区。还有大量的红色馆藏红色文物,通过积极发挥八路军总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等传统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长治深度挖掘和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景点。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等景点列入了国家重点推荐旅游线路。建立了以太行干部学院为龙头的多个全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太行精神研究中心和抗战历史学术交流平台,全力打造红色长治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
八百里太行八百里景,红绿交织,人文荟萃,最美的风光就在长治。她既是自然之山,也是人文之山、精神之山。这里俯瞰众山、气壮山河,可以观览山川形胜、感悟历史文脉、领略风物奇观,还能够聆听到不同时代独属太行山的故事。
山高人为峰。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来自于能读懂自己的历史,那些传承,就是一把正确打开的钥匙。
这座雄伟的山峰和她延伸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长治人,从“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到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段爱平到“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申飞飞,这是一座因爱而温暖的城市,有全省唯一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全省最多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传承的红色基因,赓续的红色血脉,让这座城市始终奔涌着初心永葆的信念和力量。
李家鸣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