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游戏《黑神话:悟空》里提到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天命人’,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不凡使命。”不久前,入选全国典型经验的运城市社会心理服务“六进”活动走进运城中学,为师生们送上了一次生动的心理讲座。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将更多“心灵解忧铺”送到群众家门口,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源头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人们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多,特别是一些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人员,尤其需要受到关注。其中,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心理服务网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矛盾纠纷和心里怨气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迫在眉睫。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部署。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建设“健心客厅”“心灵解忧铺”“心理服务中心”等线上线下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普惠的社会心理服务。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亟须弥补的短板。
治心病,解心结,需要构建更多心理服务阵地,让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心理服务。正如专业人士所言:“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头戏’,也是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硬道理’。”近年来,从街道配备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到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再到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全国试点地区都在做有益探索。我省运城市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六进”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团辅、心理情景剧等方式,为各类人群守护“心健康”。全省应突出试点地区的带动作用,完善基层网格、壮大专业力量、强化互联网赋能,让社会心理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开良方,化矛盾,还需聚焦重点群体,开展精准“心治理”。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糟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社会心理服务这种柔性模式融入各种基层调解和人文关怀中,无疑可以帮助群众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化解心理危机。比如,对青少年、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要多“关心”,对压力大的特殊行业从业者要常“暖心”,对面临家庭、婚恋、债务等纠纷的群众要常“疏心”。通过专业的公益性心理服务,及时化解躁气、戾气、怨气,严防极端事件发生。
“正心为治国之道,积极乃发展之源”。社会治理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而心理问题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形成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的浓厚氛围。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