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神农科技集团山西国际公司在对外农业技术援助方面,先后承接了我国援玻利维亚农牧项目,援马绍尔劳拉农场项目,援中非共和国姆波科农场、博雅利农场,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等。项目组的专家为受援国开出精准对症的技术良方、培养了一批批扎根当地的示范户带头人,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他们是“中国故事”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让中国智慧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赞扬。
马拉维
农作物产量达到3倍以上
“太棒了,中国专家传授的知识科学易懂、实用有效,为我们的农业生产、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马拉维农业部南部城市布兰太尔官员Christina说道:“中国人是我们马拉维真正的朋友。”
马拉维是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提出了发展“大农场战略”的思路,在这个战略中,农业机械和节水灌溉是核心内容。由山西国际公司执行的“中国援马拉维农业技术合作第三期技术援助项目”,自2020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至2024年6月8日止,项目执行期3年6个月。
我省是旱作农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本期技术援助中,技术组针对马拉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等情况,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在实施过程中融入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理念,示范推广了一批抗旱品种选育、培育壮苗、重施底肥、合理密植、节水栽培、设施栽培等技术,开展了抗旱品种选育,选育了以“旱优73”为代表的一批水稻新品种,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技术骨干,助推当地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发展。各种作物产量均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3倍以上,其中优良水稻品种“旱优73”,2022年已在马拉维全国六个区域开展区域生产试验,效果良好;棉花平均单产籽棉也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3倍以上。
马拉维国家水稻研究所所长伊玛尼说:“技术组为我们水稻所引进了2个杂交抗旱水稻品种和2个多年生水稻品种,4个品种均能适应马拉维的气候条件,产量范围为每公顷4至5吨。我很感谢中国专家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希望后续能加大合作。”马拉维农业部高级管理员阿尔弗雷德博士说:“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中国专家对马拉维农业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1500余人次的专业培训和2100余人次的现场技术指导,新建了组培实验室、育种中心、10座温控大棚等,捐赠了大量先进的中国农业机械,这些都将大大加快马拉维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感谢中国专家的巨大贡献。”
格林纳达
农场蔬菜产量增加了70%
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援格林纳达第八期项目于2022年9月启动,执行期为3年,目前正在进行。山西国际公司派遣8名技术专家在拉萨杰斯示范区开展技术援助,引进优质种源、种苗,进行相关试验、示范和优势品种的推广工作,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更新、完善示范区的供水管网、花园大棚、组培实验室、竹编工作室等基础设施,并提供与项目配套的农业机械、实验仪器等。
项目组组长尹超介绍:“我们及时加强与格林纳达相关部门及项目受益人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当地农民掌握了技术、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形象和声誉。”
初到项目现场时,技术组使用当地现有的装载机、拖拉机、旋耕机等农用机械,帮助当地农户开展生产工作。对农户使用最频繁、故障最多的割草机和微耕机发动机进行日常维修保养和维修实践培训,同时积极提供农机技术服务,帮助周边农户、学校维修微耕机、割草机和油锯,协助维修4台大型拖拉机。
立足当地气候特点,针对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技术组围绕土壤改良技术、高垄滴灌技术、搭架牵引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施用技术等5项技术开展蔬菜生产。同步开展了30种单项实用技术的示范,形成了10余种蔬菜的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技术组还遵循循环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的理念,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全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农场女工朗达·约瑟夫说:“我在圣戴维区拉萨杰斯与第八期中国农业专家组一起工作,农场的蔬菜、花卉产量大幅提高。”
劳尔·刘易斯是格林纳达农业部南部地区的主管,他说:“自从中国农业专家组来到这里,我们农场的蔬菜产量增加了70%。马克(黄伟明)是我认识的最好的蔬菜专家之一,农民都对畜牧专家卫武先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此外,我们农场试种了来自中国的新品种,长势很好,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周将它们介绍给农民。我们很高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也期待与中国专家长期合作。”
基里巴斯
有了自己的养殖种植示范户、领头人
基里巴斯共和国位于太平洋中部,由33个大小岛屿组成,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32℃。2022年8月,山西国际公司中标援基里巴斯第二期农渔业技术援助项目,当年9月派出第一批技术专家。两年来,技术组克服高温高湿、蚊虫叮咬、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困难,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农业发展诉求,积极推广应用中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现代理念,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物质补助,开拓了当地从业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当地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为基里巴斯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管理人才,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友好关系。
在项目开展初期,Tobwaakira和Bikenibeu两个农场的357个栽培槽,利用率不足60%,大部分栽培槽杂草丛生,农场蔬菜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试验示范能力无法显现。在对方管理层的配合下,技术组成员对栽培槽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和扩建,栽培槽恢复到390多个,试验示范功能全面展开,农场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基里巴斯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技术组实施了一大批农牧渔项目,开展了系列技术培训,涵盖蔬菜、畜牧、水产和农机领域,目前已完成技术培训1300余人次。同时,技术组还开展了茄子、豆角、红薯等15种作物40余个引进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其中豆角、黄瓜和茄子在产量及品质方面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经现场测产增产30%以上,已经成为两个农场本作物的主栽品种。同时,示范推广了堆肥沤肥、良种筛选、精耕细作、合理密植、水肥调控、深耕晒垡、病虫草防治、轮作倒茬等技术。
“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我学会了茄子、黄瓜、辣椒等作物的栽培方法。今后我打算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一些蔬菜,增加家庭收入。”Eritebwa是受援农场的帮工,他对于中国专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激。
蔬菜兼农机专家李凯胜说:“2023年12月我来到项目组,主要工作是在小农场进行蔬菜新品种适应性试验与栽培示范,凡事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地和受援国相关人员沟通,争取将项目做到最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组依托5个农场和9个技术服务点,在实现各项技术成果的同时,还临时或间接提供了125人次的就业机会,其中38名被培养成了爱农业、善学习、懂技术的技术人才,成为当地的养殖或种植示范户、领头人。一名叫威利的学员,在专家手把手指导下,接受了新的理念,掌握了多项新技术,扩大了自己的农场规模,主动承担了技术组的示范项目,已被当地社区聘请为社区种植示范员。
王秀娟 柴文静 龙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