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长治

以“特”为基 向“优”而行

长治:以“传承+创新”推动有机旱作农业提质增效

  • 联合收割机在潞州区堠北庄街道七里坡村麦田里作业。张迅摄

  • 长子县鲍店镇东北常村胡萝卜喜获丰收。刘峰摄

  • 武乡县石北乡粟米地里农民在察看庄稼长势。张国平摄

  • 上党区山西神池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在采摘金银花。李宁摄

  • 黎城县上遥镇“3000亩有机小麦种植示范区”内,农民在劳作。张国平摄

  • 沁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产品直播间。李宁摄

  •   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丰收满仓;旱地西红柿、沁州黄小米走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潞党参、连翘等道地中药材有口皆碑……近年来,长治市坚持“特”“优”战略,把有机旱作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全域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

    定好盘子
    完善技术体系支撑

      长治市属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和发展了“秋耕壮垡、三墒整地”、选用抗旱品种、抗旱节水灌溉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有效抵御了干旱,并培育出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
      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治市牢记领袖嘱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保留传统有机旱作技术精华,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健全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用地养地相结合。在吸收精耕细作、轮作倒茬等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83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4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秸秆还田、降解地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每千克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2.91克,耕地质量平均等级5.17。全市耕地质量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提升,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基础扎实。
      集雨节水相补充。一方面蓄水节水,以提升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减少蒸发为方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降水;在冷凉山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在沁县、武乡县等地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有效促进蓄水保墒,提升粮食产量;因地制宜推广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另一方面躲旱赶雨,科学选择耐旱农作物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期,在探索作物生长规律与自然降水规律高度吻合方面不断尝试。
      良种良法相配套。积极开展旱作良种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依托制种企业,开展玉米、谷子、马铃薯等作物良种繁育,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机制。针对十年九旱和山多地少、地块分散的立地条件,以农业机械化为牵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秋翻整地、探墒沟播、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科技成果,集成推广艺机一体化抗旱播种“十大模式”和抗逆高产“五大法宝”,基本覆盖全市主要作物品种。
      坚定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易于推广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持续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绿剑护农”专项行动,加大对有机旱作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品质保驾护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日常巡查、抽样检查的基础上,推行乡镇网格化监管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保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压严打态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理清路子
    擦亮“特”色招牌

      沁县沁州黄小米味道香美、营养丰富、食药同源,历史上流传着“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换不来沁州黄”的谚语。立足产业优势、文化禀赋,沁县组建了沁州黄集团小米产业化联合体,实行统一地块标准、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订单收购的“五统一”基地管理模式,推广谷子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保障优质原料供给,推动“米通天下”加速快跑。
      壶关县店上镇打破村域界限,把产业资金集中使用,布局建设旱地西红柿种苗繁育基地、农业托管基地、田间地头市场、产品深加工厂,旱地西红柿产业链条从育苗、种植向加工、销售延伸,小小西红柿成为小镇的“致富密码”。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端,山大坡广、植被丰茂,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气候土壤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且品质优良。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全县科学布局打造了潞党参、连翘、柴胡等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了中药材全域化、差别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体系,平顺道地中药材的名头越来越响。
      多年来,长治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探索多样化、差异化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涌现出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沁州黄小米、潞党参、平顺大红袍花椒、壶关旱地西红柿等特色优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金招牌”。
      充分挖掘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传统优势,紧盯小米、中药材、旱地西红柿、大青椒、武乡小米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优质玉米、谷子、高粱、小麦、马铃薯、特色蔬菜、中药材、干果经济林等产业板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格局。鼓励有品牌、有基础、有特色的县市区、乡镇村及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和推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
      围绕特优农业,实施专业镇市场主体倍增行动、主导产业壮大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就业富民赋能行动、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市场拓展行动、精准招商行动、要素保障行动和环境服务优化行动等具体行动,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拉动效应明显的专业镇,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推动有机旱作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功能农业为引领,立足本地杂粮、食用菌、畜禽、中药材、干鲜果等特色资源优势,依托振东五和、沁州黄、山西林盛、长治浩润等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打造“谷之爱”营养米粉、“和韵清”黑苦荞茶、“晋襄林盛”梨汁、智华牡丹油等一批品牌功能食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迈开步子
    汇聚“向优”力量

      在第十四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上,长治市7家农产品企业携小米、党参等农产品亮相。通过展示展销、现场品鉴、贸易洽谈等活动,参展企业共对接90余家客户,达成合作意向7项,有效拓宽了优质农产品在京津冀地区的销售渠道,提升了长治市“有机旱作·晋品”和特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不仅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也在“从大到优”的新答卷上坚定落笔。
      以项目示范为载体,统筹中央和省级、市级项目资金,梯次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示范、产业示范、区域示范,推动形成农业农村部门主抓、科研机构参与、主体大户带头、农民主动跟进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推广机制。近年来,先后建设了53个科研试验基地、37个生产示范基地、510个特色标准化种植园区和12个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36个示范村;全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86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46.3%。
      以品牌强农为抓手,聚焦上党中药材、沁州黄小米这两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持续打造优质小米、特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的最佳产区,形成以振东制药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10个全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先后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17个,认证绿色食品165个、有机农产品14个、圳品22个,沁州黄小米等7个品牌入选“有机旱作·晋品”。依托线上线下展会和各类媒体平台,推介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举办了“神农故里·好品长治”长治品牌推介会。
      以联农带农为核心,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服务主体+小农户”“集体经济+服务主体”等试点,打通产前农资集中采购、产中农机作业服务、产后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覆盖,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市场。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07个,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340万亩,服务带动小农户40万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稳粮保供系列措施,从示范基地创建到科技创新推动,从建强主体推动集聚到加快特优产业发展,长治市久久为功坚定走实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硕果累累。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长治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做好有机旱作农业这篇大文章,把农耕文明优秀传统和现代要素结合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更多活力动力。

    曹云 牛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27期

    • 第2024-11-26期

    • 第2024-11-25期

    • 第2024-11-24期

    • 第2024-11-23期

    • 第2024-11-22期

    • 第2024-11-21期

    • 第2024-11-20期

    • 第2024-11-19期

    • 第2024-11-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