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六场新闻发布会,长治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向阳表示,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年来,长治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与北京对口合作机遇,突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
以新促兴 逐绿向智
长治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入发展快车道
向“新”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长治市重点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一体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用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以提升先进产能为目标,瞄准高端前沿,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品升级、成本下降、节能降耗。新兴产业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出台了支持配套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半导体光电、光伏、现代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信创、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
向“长”转,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近年来,长治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打造10条产业链,确立23家“链主”企业和36家“链核”企业,不断补链、延链、建链、强链,推动“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
向“绿”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长治市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基本底色。打造绿色产业,制定了高于欧盟标准的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发展绿色能源,建设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建设绿色交通,推进清洁运输。开展低碳试点,探索“绿色”金融、实施“绿色”项目、建设“零碳”园区。
向“智”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长治成立了数字经济协会,加快建设算力智算中心、智能产业园。聚焦信创产业发展,抢抓计算机、软件、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发展机遇,初步形成了从国产化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软件适配、整机制造的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02亿元。
水润民生 人城和谐
以海绵城市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
长治境内河、湖、泉水系纵横交错,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其中,浊漳河是长治境内最大的河流,干支流近400公里,流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71.9%。
近年来,长治市深入推进“八百里浊漳·美丽的画廊”母亲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编制了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出台了《全面实施八百里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6方面30项具体任务,共谋划项目197个,总投资198亿元。今年4月,绛河入选全国2024年度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获得国家补助资金7000万元,成为海河流域和山西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自2021年入选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长治市的相关工作已连续三年获得绩效考核A档评价。经过3年多的努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市防洪标准超过50年一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绵城市建设让长治这座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组+海绵办+海绵科+海绵中心”四级管理体系,实现市县联动,统筹推进。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出台了《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形式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进行规范。
严格建设标准,围绕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六大方面,实施了102个海绵示范项目,为保障工程质量,制定了30余项规章制度、10个标准规范,实现了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各环节全生命周期管控。
坚持系统治理,立足主城区东山—中城—西水自然格局,开展“东山涵养、中城调养、西水培养”统筹治理,实施“西水东调”、壁头河河道治理等工程,畅通环城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生态,对主城区的社区、公园、停车场等进行海绵化改造,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
互补优势 “拼”接长板
京长对口合作多领域结硕果
2022年北京市与长治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太行革命老区发展。到目前,长治12个县区与北京12个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互派挂职干部26名,联合举办对口合作活动160余场次,签订合作协议160余个。
围绕将长治打造为“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坚持“互惠互促”,聚焦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建设产业合作平台载体五大重点领域,努力打造“四个+”模式。
“北京企业+长治资源”模式,发挥长治矿产、能源、文旅、康养等资源优势,吸引北京市各类企业投入资金556亿元,共同谋划实施140个合作项目,目前已落地开工87个,完成投资近百亿元。
“北京研发+长治转化”模式,联合成立京长对口合作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已集聚20余位资深院士、20余所高校90余名专家教授资源,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
“北京市场+长治产品”模式,组织开展长治特色产品进京系列活动,共建农产品供京基地近万亩。长治12个县区农特产品全部纳入北京市消费帮扶目录,2022年以来向北京销售农副产品24.6亿元,带动3万户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
“北京总部+长治基地”模式,双方已有4个开发区签订共建协议。长治与北京8所高校、3家企业共建对口合作基地14个,累计投资30亿元。
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教育、医疗方面需求,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资源,两地已有20家医疗卫生机构、41所院校建立结对合作关系。
路畅村美 宜居宜业
在统筹城乡融合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治市坚持民生优先,每年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就业、教育、医疗、托育等民生事业都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4月份,长治市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功入选全国120个“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从成为全国首批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到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长治市坚持实施的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被推广到全国。通过深化职教改革,构建起高职与中职相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沟通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以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并从政策、制度、人才和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推动高校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实验室。
不久前,我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仪式在长治市武乡县举行。以建设交通强市为抓手,聚焦打造文旅康养融合“五大品牌”,长治市结合红色太行、山水太行、峡谷太行、古韵太行、休闲太行五大特色,一盘棋推进、一体化规划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1286公里,目前已全线贯通。
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为契机,建成环浊漳河旅游公路260公里,连接起全市40多家规模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全市百余个大小景点、上千个农家乐等,基本形成“红色记忆文化、峡谷山水旅游、古色遗风体验、滨湖休闲度假、绿色太岳生态”五大特色旅游圈。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连接起长治境内12个县区,通达90%的脱贫村庄,覆盖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全市乡镇通三级路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达到100%,全面提升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推动了客运、物流、快递、电商、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李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