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心血管病患者3.3亿,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发病率逐年上升……11月20日第11个“中国心梗救治日”如约而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数据令人警醒,防治关口前移刻不容缓。如何采取有效策略遏制其蔓延?我省各大医院各显身手、尽其所长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同时提醒公众,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突发心梗牢记两个“120”
“注意,心肺复苏的按压位置是在两胸连线中间,按压时一定要把自身重量压上去,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120次……”心梗救治日当天,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急诊胸痛中心举行义诊活动,护士长刘慧带领护理团队对现场咨询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实操,希望人人懂急救、个个会复苏。“有人发病时,现场目击者给予及时有效按压可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我院急诊胸痛中心每年会为2500名左右心梗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省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宋晓健语重心长地说,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为提高心梗救治成功率,该院2015年3月开始建设胸痛中心,11月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无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胸痛中心建设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能力,极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由于诊断延误带来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宋晓健介绍。
“一旦发病,牢记两个‘120’。”宋晓健解释,出现胸痛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争取让心梗患者在黄金120分钟内得到救治。急性心梗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他强调,发病后一定要到有专业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关键。
“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常见诱因。”宋晓健说,饮食结构不合理、作息不规律、久坐不动等多种不健康生活方式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此外,睡前长时间刷手机更容易推迟入睡时间,影响睡眠质量。夜间暴露在屏幕的“蓝光”下,还可能导致昼夜节律延迟和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紊乱。
中西“双剑”守护生命
“中医太神奇了!”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后,汪大妈病情好转出院时,对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上个月,年逾八旬的汪大妈突感胸痛大汗,紧急就医后被确诊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且心功能IV级。后转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要求中西医结合救治,高龄、心梗、心衰、血小板低下等风险纷至沓来。
“心梗伴血小板低,意味着既要防止出血又要抗凝,恰似进退维谷之境。”心血管病中心心病三科、介入科主治医师闫彬接诊后,迅速厘清棘手难题,在心病三科负责人金惠玲带领下,结合患者舌象脉象,提出“益气补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医治疗思路,予以“八珍汤”加减益气补血提升血小板,又辅以贴敷健脾温中,扶正祛邪,促进心梗后心肌功能恢复。一周后,患者病情向好,伺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然患者因心衰难以平卧,又一难题摆在眼前。在介入导管室团队支持下,仅用35ml造影剂,17分钟顺利实施手术。
该院心血管病中心是首批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三大建设中心之一,是山西省政府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重点专科。
“心梗发作时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臂部放射,持续15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甚至牙痛喉痒等症状,且有濒死感,这些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闫彬说,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一定要及时就医。
金惠玲表示,通过及时再灌注治疗,使血管重新通畅,恢复心肌供血,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最关键的治疗手段。“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做好日常预防是关键。”金惠玲提醒,心梗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大家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切莫因年轻就掉以轻心。
气温骤降是致病诱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大的就诊特点就是急、危重,抢救过程几乎是争分夺秒。”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齐杰介绍,就诊时间以夜间和凌晨居多,特别是秋冬季节和季节交替时易发病,这为救治带来诸多困难。
省人民医院设有胸痛中心,涵盖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等十几个科室和部门,医院成立专家组,科室设置急救专职医生,就诊、入院、手术、出院环环相扣,提供24小时专业处置。
“寒冷、运动、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齐杰说,虽然有些患者家里常备有硝酸甘油及阿司匹林等药物,但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说,不建议患者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自行口服这些药物。因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鉴别的诊断很多,比如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等其他表现为胸痛的急症,这些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对于高危及潜在人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群谱较以前发生了明显变化。30岁-50岁的男性特别是伴有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这部分人群成为高危人群。这类人群由于思想上不重视,缺少缺血预适应,故发病后死亡率比传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老年人群死亡率更高。
冬季是心血管病高发期,如何预防心梗发生,齐杰建议,气温降低要及时添衣戴帽。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同时,每周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等。他还特别强调戒烟,戒烟1年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和再次发病风险可下降50%;戒烟15年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与从不吸烟者相似。
本报记者周慧芳 本报通讯员王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