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萃

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实践证明,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面对网络空间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对管好用好互联网的新要求、新期待,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本期文萃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编者

有效捍卫我国网络主权
刘晗

  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空间治理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日益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网络主权”,深刻揭示了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规律。国家主权原则适用于网络空间,是国家在网络空间行使管辖权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前提,为国家依法治网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捍卫我国网络主权,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在法律上,主权是一国领土范围之内的最高权力,不受其他国家控制和干涉,传统上具有明确的地域属性,国家的领土范围是主权行使的空间。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非中心性、泛在性等特点,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缺乏一个明确的国界。如何像现实世界那样在虚拟世界同样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成为把国家主权原则适用于网络空间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需要注意的是,产生于国土空间的国家主权原则,只有在适应网络空间的技术特征时,才能向网络空间有效延伸。
  从适用国家主权原则的需要来看,网络空间依其技术特征大致可分为由用户终端、路由器、服务器、光纤等构成的物理层;包括各种传输协议和标准,负责将信息和内容转化为计算机代码并进行传输的逻辑层;由文字、图片、音频等用户可理解信息构成的内容层。有效捍卫网络主权,需要分别在网络空间的物理层、逻辑层、内容层推进更为精细、更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建设,方能形成依法治网的有效模式。比如,在物理层,捍卫网络主权就要确保本国领土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由本国法律管辖,外国不得干涉,依法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在逻辑层,尊重网络主权,就要保证各国拥有运用互联网进行数据通信的平等权利,尤其是确保拥有稳定的国家域名解析服务;在内容层,就要把网络主权切实体现到国家对信息、数据等内容的有效管理上;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在网络空间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有效捍卫我国网络主权。我们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积极适应网络空间技术特征,切实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等,有力回击反制外部干涉。我们提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倡导共同参与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变革,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依法治网,创造性提出网络主权原则,强调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有关网络空间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维护了中国人民的福祉,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为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地缘政治因素与技术创新因素叠加联动,有效捍卫我国网络主权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尚不健全,一些国家在网络空间滥用“长臂管辖”,侵害他国网络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甚至通过内容操控、网络攻击等方式从事、纵容或支持损害他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网络活动,又利用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技术封锁”“脱钩断链”等手段阻碍他国提高管网治网技术能力,推行网络霸权主义。此外,由于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技术特征也在发展变化,出现更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一些法律规则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增加了维护网络主权的难度。
  有效捍卫我国网络主权,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断提升有效治理网络空间的法律能力与技术能力。要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践行主权平等原则,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管理和公平分配互联网基础资源,让包括域名系统在内的互联网核心资源技术系统更加安全、稳定和富有韧性,确保其不因任何政治或人为因素而导致服务中断或终止,促进全球共同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成果。(据202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数字时代网络平台治理的三重维度
肖潇雨 杨开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笔者认为,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和网信事业发展,应树立全局观念,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和治理方式三个维度综合施策全面推动网络平台治理,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和数字中国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网络平台治理的主体之

  维从治理主体出发,网络平台治理主体的核心依然是党和政府,中间层是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平台企业、社会组织及行业组织,最外层是平台用户。
  政府作为网络平台治理的核心力量,承担着依法管网的主体责任。随着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我国已构建起网络平台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作为监管者和执法者,在网络平台治理中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还应强化监管执法力度,对平台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以确保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
  网络平台企业作为网络平台的直接运营者与管理者,承担着平台治理的直接责任。网络平台基于资金、技术及架构等优势对用户主体形成的事实上的支配力属于典型的社会权力,因此平台企业应遵循“权责一致”的基本原则,承担与自身权益相匹配的公共责任。一方面,平台企业需不断提升技术审核能力,从而有效过滤违法有害信息以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平台还应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以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网络平台用户作为主要使用者,相较于其他治理主体处于权力的边缘地带,其信息权益频繁面临被侵犯的风险。网络平台用户亟须提升自身认知与法治素养,自觉抵制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主动融入网络平台的监督与反馈机制,积极参与网络平台治理。通过理性、有序地表达自身诉求,有效地维护个人权益并促进网络平台治理结构的优化,进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实现用户主体性。

网络平台治理的内容之维

  网络平台治理应从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用户权益保护、市场秩序治理、技术发展这四个方面入手。
  其一,网络信息内容治理是平台治理的核心环节。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各种思潮、舆论交织碰撞,平台应基于大数据算法模型建立高效严谨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健康性,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同时,应打击违法和不良信息,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秩序。其二,保护用户权益是网络平台治理的底线要求。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必须尊重和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平台企业须强化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机制,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从而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与完整。同时,建立健全的用户投诉和维权机制,及时回应和处理用户反馈,进而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对于未成年人等特殊用户群体,平台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避免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三,市场秩序维护是网络平台治理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作为数字经济重要载体,可能存在平台利用其垄断地位进行不当行为的风险。平台应避免滥用其市场优势,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并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其四,技术创新是网络平台治理的关键动力。平台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的应用与发展,以促进技术的持续进步。

网络平台治理的方式之维

  坚持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并重以发挥治理之智。技术规制与行为规范是网络平台治理框架的两大核心要素。技术手段内嵌于网络平台的算法结构之中,直接塑造并引导平台的行为决策。因此,在网络平台治理的语境下,技术规范能构成对外在法规范的补充,甚至对平台行为产生更为直接和即时的约束效果。在网络平台治理实践中,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治理机制的创新,意味着要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为治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发挥治理之协调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理念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化结构体系。在网络平台治理的视域下,应强调政府监管、平台企业自治、社会组织与行业组织协调治理、网络用户监督四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各个主体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使外部规制力量和平台自身治理实践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平衡不仅有助于提升网络平台的治理效能,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如何在确保网络平台正常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网络平台治理中的难题,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新时代网络平台治理的范畴与深度已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内容的全面化以及治理方式的创新化上。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标志着传统的事后、被动、制度驱动型监管模式正逐步向事前、主动、技术驱动型监管模式转型,更凸显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治理理念与模式的与时俱进和深刻革新。(据2024年11月13日《法治日报》)

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张雅光

  网络强国建设是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为新时代网络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为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安全,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等各方力量,尤其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着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新时代中国好网民,让青春在网络强国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树立正确网络价值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互联网虚拟空间里的“原住民”,与互联网相携相长、相互塑造,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时,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由于青少年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缺乏辨别力,对不良网络信息缺乏“免疫力”,更容易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对象。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网络安全观,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有效途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校网络安全教育一体化,将网络安全教育列入学校工作和教学计划,贯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组织编写网络安全教育教材和通俗读物,扎实推动网络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培养青少年网络安全观念,提升网络安全教育质量。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把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父母通过亲子沟通、示范作用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提升网络素养,发挥家庭教育的渗透作用。同时,社会各界还需协同发力,强化网络内容监管,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推广网络安全技能,发挥社会教育的熏陶功能,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增强网络法治意识。治网之道,法治为上。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领域顶层设计加快推进。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规章政策,建立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等一批重要制度,发布380余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为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青少年要注重学习互联网法律知识,全面了解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知悉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遵守网络空间秩序,不断增强网络法治意识,提升网络法治素养,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律规定,坚持依法依规上网、文明上网,做新时代中国好网民。
  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群体,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创新源泉,肩负着建设网络强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青少年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参与网络安全防护,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公序良俗,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行为,敢于和善于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网络上共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争做网络空间的守护者。要积极参与国家网络安全宣传主题活动,深化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知行合一中参与网络安全治理,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和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贡献青春力量,在网络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据2024年11月13日人民论坛网)

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韩振峰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建设网络强国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等重要论断。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在当今时代,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活力迸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所难以比拟的。互联网发展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的深刻调整是前所未有的,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时代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快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为“网络强国”并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建设网络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建设过程,其目标也是一个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构成的综合性体系。网络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把建设网络强国和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一起,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强国也不可能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网络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当前,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力量。信息科技的发展引领了现代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建设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为网络场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教育和各类知识资源,而且网络交流与互动的便捷性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更多交流与碰撞,为推进精神文明发展尤其是构筑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提供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从社会整体发展视角来看,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数字化延伸,通过网络这种特有载体有效承载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极大提升了现代化建设的效能,高效解决了现代化建设的问题,系统优化了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次,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而且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融合应用,极大促进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共享,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最后,网络强国建设还为我们党更好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要执政条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安全已成为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安全问题,信息化已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对执政党来说,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执政条件,网络空间已成为重要的执政环境,信息化已成为重要的执政手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把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重大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努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确保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百年大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总之,网络强国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网络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构建网络综合治理格局,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据2024年11月18日人民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8期

  • 第2024-12-07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4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2-02期

  • 第2024-12-01期

  • 第2024-11-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