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大学城所在地,晋中市共有21所驻地高校、34.6万名师生集聚,如何将独特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发展优势,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结构,构筑科创新高地?近年来,晋中市积极思考破题之策,寻求解题之法,找到了“最优解”——城市与大学“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路上,持续推进城校融合、产学融合、联盟创新、创业孵化“双融双创”战略,推动了驻地高校与当地从“物理融合”向“化学反应”转变。
城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
这两天,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科创空间的一家动漫公司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于创家正在加班加点制作动画。今年6月毕业后,于创家先后接到5个动画设计项目,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于创家所在的这家动漫公司,今年承接了全国各地10余个项目,在与山西大学城密切联系合作的基础上,公司越做越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就业机会。
今年6月,山西省科技活动周·山西(晋中)第一届大学生科技节开幕,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学生李腾岩操作的植保机器人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晋中深入开展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的重要活动之一,科技节活动持续到年底,不仅集中展示了当地高校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企业的新技术与新工艺,还缩短了高校学生与本地企业的距离。“在晋中,城市和高校都拿出了最大诚意、付出了最大努力,双向奔赴、相互拥抱。”晋中市科技局局长郭海成告诉记者。
城市和大学是互融共生的发展共同体。突破“物理”屏障,从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共享大学城做起。今年起,晋中市政府协调沟通驻地21所高校,在全省开创先河,推动校内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艺术馆等综合性场馆及公共基础设施与市民共用共享,在开放时间上不分节假日、在开放群体上不限身份年龄,实现城校融合,致力于打造“城市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城市”。
人文互动,让校地交流更为密切,与此同时,今年夏天,晋中市驻地高校近5000名博士走出校门,深入晋中农村、学校、厂矿等地,围绕制造业、能源产业、“特”“优”农业、文旅康养、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点需求,开展千人千场“博士大讲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学中提升专业素养,在学中激发干劲动力。“走进高校话科技”“千名大学生进高企看晋中”“晋中市万名大学生注册市场主体政策宣讲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出“青聚晋中、青创晋中、青享晋中”的良好气氛,汇聚了蓬勃的发展动能,不断推动驻地高校与当地从“物理融合”向“化学反应”转变,为晋中市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山西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晋中市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系统。在晋中市政府对山西大学城近2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留在晋中。
“创新苗”长成“科技果”
面塑宝盒、道路安全警示机器人、多功能智能救生器……在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众创空间,各种创新成果琳琅满目。
作为山西第一所省属公办职业本科高校,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依托晋中高校园区的资源,充分利用人才集聚和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一个个“躺”在纸上的成果“走”进现实。可在几年前的调研中,晋中市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理想。那时驻地21所高校拥有161个重点学科,承担2100余项省级以上课题,高校产出的1200余项科技成果中,在晋中的实际转化率却不足10%。
晋中市守着得天独厚的“金饭碗”,却没吃上丰富的“营养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加快打造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地。近年来,晋中市紧紧抓住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牛鼻子”,重点依托大学城,围绕企业技术、应用场景、服务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门在对全市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需求、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等情况进行大起底、大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需求清单、高校资源清单、校企合作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清单,并推行“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专业化”全程无缝衔接,打通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企业需求,并助力“创新苗”长成“科技果”。
山西格盟普丽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例子很有代表性。该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的技术团队加强合作,对煤矿乏风及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技术项目开展攻关,共同开拓市场。该项目将打造年产1000立方米乏风瓦斯氧化催化剂生产线,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王建成说,以山西现有煤矿估算,预计该技术每年可减排甲烷气体6427吨—12855吨,有效促进煤矿温室气体减排和余热利用,推动碳减排、碳达峰。
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实现校地共创、校企共创,晋中市充分发挥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能源学院等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做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大文章;用好晋中学院高端液压件精密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专业科创平台,加快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科创资源,用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种业等“特”“优”农业;推动山西传媒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晋中学院等高校深层次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加快培养一批实用型医药人才,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功能食品、康养等产业。在这里,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截至目前,全市共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32项,其中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合作238项。
数据统计显示,晋中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启动至今,驻地高校在晋中转化科技成果124项,合同金额达1684.23万元。郭海成表示,立足用好高校这一最有潜力的“富矿”,晋中市科技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收集、协调督办、生态涵养等机制,不断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把“晋中有座大学城”转变为“晋中是座大学城”。
科创平台提升 产业升级提速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我省一家现代化纺织机制造企业,历经发展、技术革新,持续在智能纺织机械领域获得新突破,特别是近年来,凭借多个重要研发平台,企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公司生产的棉纺纱锭占到全国总量的1/2,主导产品细纱机长车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精梳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如今公司正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纺机企业的目标前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校协同的加持。“市校协同,对企业来讲,就是如虎添翼。”公司总经理助理邓靖介绍说,公司先后与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技术研发,并与山西大学共同申报建设山西省纺织装备数智化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获得批准建设。基于公司长远发展,公司将与驻地高校合作,挖掘本地科创资源,共同研发关键技术、突破行业瓶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
去年底,由晋中学院牵头组建的“山西省复合调味品技术创新中心”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成为我省复合调味品领域第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这不仅标志着我省在调味品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预示着产业升级开启新篇章。该技术创新中心以晋中学院作为牵头建设单位,联合江南大学、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形成了一支由65名固定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2人,且六成以上为博士。中心办公室主任史胜利告诉记者,除了传统调料外,目前,中心还与当地企业就酱菜腌制产品研发项目达成战略合作,一方面在萝卜、芥菜、辣白菜等领域展开酱菜加工,另一方面对洋姜、辣椒、红菜头、宝塔菜等进行休闲食品研发。晋中学院科研部副部长罗爱国表示,科创平台的搭建,有力推动了复合调味生产和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提高了复合调味加工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交汇点上,晋中市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时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富有创新活力的产业学院。全省诞生的11所特色产业学院中,晋中就占据了4个重要席位。太谷玛钢产业学院、平遥牛肉产业学院、平遥漆艺文化创意学院、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学院纷纷上榜。“在这一体系中,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市政府市校协同专项工作负责人看来,这实现了教育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提升。
搭建合作创新平台,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晋中市充分发挥高校各领域专家学者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筛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组建高校科技咨询专家库,与企业直接对话合作,为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市校共建”“企校共建”模式,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全省科创能力较强的“8+4”重点高校,点对点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产业化中试小试基地等平台载体,实现专业院校与产业企业的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市科学技术局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科科长赵静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类创新平台36家,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19家,省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家和示范企业1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9家。
本报记者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