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网眼

解码山西微短剧的魅力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网民的喜爱。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
  秉持“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发展路径,我省积极探索微短剧的“山西模式”,聚焦历史文化,培育构建“微短剧+”全产业生态圈,鼓励和扶持微短剧向精品化发展。

精品迭出
讲好山西故事

  “看短剧能欣赏到家乡风景,弥补了我没有时间亲自走一遍‘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遗憾。”在上海工作的晋城市民江小波一边在手机上看微短剧《小福寻亲记》,一边兴奋地说。据了解,《小福寻亲记》是由山西传媒学院与晋城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的微短剧作品,该剧以晋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文化名城、古村古镇、特色乡村、景区景点等为取景地,讲述了主人公钱小福在游历寻亲时发生的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一上线就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凭借着体量轻、节奏快、时长短的特点,微短剧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发展成为兼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网络文艺形态。
  山西紧跟潮流,抢抓微短剧发展新赛道,用心探索“山西模式”,讲“山西故事”。不少制作公司将目光投向地方历史名人,通过微短剧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对话,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晋文公系列”《大漠骠骑冠军侯》《栗毓美治水》等;有的微短剧则重点展示山西本土风情,宣传美景的同时将地方文化魅力传递给全国观众,如《回乡偶书》《娘子,这关怎么过?》等;同时,山西还特别推出了以地方特色产业镇为主题的微短剧,包括《法兰小镇》《折射阳光》《杨柳依依杏花村》等,通过讲述地方特色产业的故事,扩大了专业镇的知名度。
  “内容为王是壮大微短剧生态的核心准则,微短剧要将丰富的理论内涵用接地气的群众话语表达出来,努力用‘小切口’解析‘大主题’,用‘小故事’讲好‘新思想’,在‘小体量’中展现‘大格局’,努力打造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的作品。”山西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处处长欧阳斐斐在文章《微短剧产业发展“山西模式”探析》中写道。
  一年来,我省在微短剧创作领域成果斐然,佳作频出。由山西省广电局指导创作的腾讯互动微短剧《师傅》,上线即登现实剧榜首,全网话题近3亿,东方卫视播出后,全国观众超3329万户,同时段收视第一。山西选送的《荀子新传之学习高手》《何以故人梦》两部优秀主题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剧目。

基地领航
带动生态发展

  12月14日,临汾市的一个传统小院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精美花馍,几位青年演员在镜头前动情表演,一旁的录音师高举着收音设备,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不停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这是临汾市首部春节档短剧《过年好之花馍馍和马卡龙》的拍摄现场,在“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同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面对微短剧产业这个发展新机遇,山西以微短剧影视基地建设为切入点。8月13日,临汾市与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山西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签订《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临汾经济开发区、曲沃县、安泽县、洪洞县分别与相关文化企业签署合作拍摄协议,尧都区、洪洞县、曲沃县、襄汾县、安泽县、古县、乡宁县、吉县成为临汾市首批微短剧拍摄基地。
  从创作、拍摄、制作、审批、发行、投资到衍生产业,临汾正致力于打造一条微短剧全产业链,加速形成品牌效应,联动效应。“我们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引进、注册等方面,并可全程代办。假如你在外地,没有时间来,只需将资料发给我们。我们工作人员就可以代办,包括刚才介绍的拍摄场景、住宿、吃饭、道具等,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临汾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副总李臻说。
  山西传媒学院教师刘宇捷表示,微短剧基地的建设将充分释放微短剧产业的发展红利,有助于行业良性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整合了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降低了创作的成本,提高了创作效率,并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和协同发展。同时,基地为创新驱动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技术研发和创作模式的革新,为市场带来了更多优质内容。”刘宇捷说。
  目前,晋中市榆次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已经完成建设,除“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外,临汾又吸引了洪洞华影文旅影视产业园落地,两大基地共吸引40多家企业入驻;115部微短剧完成立项;数十部短剧项目计划在春节前开机拍摄……山西微短剧产业发展如破竹之势,前景广阔。

服务保障
助力行业繁荣

  “首次来临汾拍摄,相关政府部门很给力,不论是个人、商家还是景区,都十分配合,这样一个给力的城市,我们也必须拍出一部给力的作品,才能不负温暖的遇见。”《过年好之花馍馍和马卡龙》的导演舒昊告诉记者。
  为推动微短剧产业健康发展,我省创新管理举措,优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时间,扩充专家团队,提升剧目审查质量。在产业扶持方面,我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努力做好微短剧的管理引导,把服务措施细化到每个环节,解决微短剧制作机构的后顾之忧。
  此外,我省还利用多项推优评优工作,培育微短剧厚植沃土,繁荣微短剧内容创作。10月29日,《消失的对手》《我在芦芽山等你》《留白》等10部微短剧入选山西省“微短剧游百城”创作计划暨征集展播活动十佳作品。通过筛选和表彰高质量的作品,树立行业典范,进而提升行业整体创作水平,助力微短剧向精品化发展。
  如今,山西的微短剧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前景广阔。正如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刘一平在11月25日召开的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在微短剧方面,我省正在打出一套‘建设基地+政府服务+繁荣创作’的组合拳。下一步,山西省将继续培育构建‘微短剧+’全产业生态圈,探索‘山西模式’,通过‘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剧进一步讲好山西故事。”

本报记者郭子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6期

  • 第2024-12-15期

  • 第2024-12-14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2期

  • 第2024-12-11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