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家鸣)共商古建保护,探索申遗路径。12月15日,由省文物局指导,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在长治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立足文物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就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的精神底蕴、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展开谈论,并通过地方文化与国际传播的融合,为推进申遗进程、重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探索更多可能。配套展览“遗珠——八至十一世纪中国唐宋木构建筑的标识”同步开展。
我省共有2.8万余处古建筑像散落的珍珠,点缀着表里山河,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80%以上。长治境内古建筑有3500余处,拥有国保级文物73处,元代以前木构建筑达189座,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国际视野的交流与合作,展示长治地区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分享山西在古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成功实践,并学习国际国内相关保护经验。
会议还分设了“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在世遗申报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的可持续未来与多元发展”“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在世遗体系中的价值体现”三个学术板块,通过展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独特价值与文化魅力,提升其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