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要不断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协同推进机制,构建育人合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坚持协同推进原则,在育人内容、育人队伍和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首先,在育人内容上,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日常教学中。例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鼓励学生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其次,在育人队伍上,要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要探索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如设立跨部门的协同创新中心,将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教师及专业教师纳入统一管理,促进他们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这种三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还能促使他们与创新创业教师共同研发教学课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最后,在育人成效上,要建立多维测评体系。要开发一套全面的信息平台,用于测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这套测评体系既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能力,也要评估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拓展融合载体,创新育人模式。为了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高校可以从实践、竞赛、科创三个方面入手,拓展融合载体,创新育人模式。在实践方面,高校可以推行“四真”实践教学模式,即真课题、真任务、真实训、真实战。通过要求学生参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纳入毕业要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将专业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企业等进行实践活动,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在竞赛方面,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这些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创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课题研究成果和学科竞赛作品作为项目孵化的主要对象,定期组织商业计划书撰写、风投企业家进课堂等活动。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孵化联盟、国家级众创空间等,依托政府政策和社会资本,开展项目成果的培育与孵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精准定位主体角色,强化思想引领与陪伴。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思想动员者、过程陪伴者和精神培育者等重要角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学生根据国家需求和个人专业基础,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和方向,培养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全程。在活动前期,要帮助学生确定项目、组建团队、制定规划,并了解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在活动中期,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计划,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活动后期,要鼓励、协助学生利用国家政策和学校平台,将其创新创业成果得以顺利转化和应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和开拓精神,鼓励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地奋斗,培养精益求精的思想品质。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为人先、勇攀高峰。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高、懂创新、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创新创业教师要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和重要意义,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要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纳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之中。其次,要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合校内机构、社会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第一线深入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和积累,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最后,要深入社会体验创新创业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学习工厂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增强与校外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企业家结对交流,了解他们的创新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通过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24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