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投资山西

以“转移” 促转型

【营商环境】永济市倾力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

  临近岁尾,在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济经开区内,一批精准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项目进入投产前的项目扫尾冲刺期。这些项目既有互为上下游产业配套的手机显示模组、玻璃基板、偏光片生产线,还有与当地现有产业形成梯次利用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终端包装生产线。随着这些成长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永济正朝着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东部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的目标大步迈进。
  推动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永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积极搭建承接平台、精准开展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加开放、更加主动的姿态承接产业转移,将“加快转型、振兴崛起”共创高质量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聚焦资源禀赋
破题承接转移“靠什么”

  永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核心区域。这里承东启西、连陕接豫,客货运集散迅捷方便,在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永济市委、市政府把握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向内强基础、优环境、提服务、建生态,锻造招商优势;向外学政策、抓机遇、赢先机,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为提高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永济市把准永济产业发展“两头在外”(研发和市场在外)的基本特征,用好“三贵三便宜”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集聚优势,持续降低企业产业转移成本,打造产业综合成本洼地,构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力。
  加强园区建设,搭建承载平台。围绕完善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永济市从水、电、气(汽)、路、厂房等硬件要素入手,实施了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完成了机电园区110kV电缆入地改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110kV开闭所及输电线路、10kV电力排管工程;新建、改造“九通一平”道路共11条6.5公里;建成了标准厂房30栋20.7万平方米,24家企业已入住;建成了6816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建成了5.9公里的铝工业园区蒸汽管网,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加舒适舒心舒畅的“硬”环境。

聚焦产业集群
破题承接转移“接什么”

  承接产业转移,选准承接方向是前提。永济市坚持龙头带动、聚集群的总体思路,围绕培育壮大光电、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环保新材料、电容器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分析研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图谱,瞄准带动性、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资。
  方向明确,步履不歇。今年以来,永济市用好“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持续深耕上下游,积极招引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永济市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赴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围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高位推动企地合作共赢。全市18支招商队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先后考察企业180余家,接待中通云仓科技、嘉环科技等80家企业来永济考察,与瑞华新能源年产2GWH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等50个项目成功签约,推动形成了新型产业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态势。
  2024年,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而来的企业11家,光电产业园落地项目则全部来自深圳和东莞两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及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正在这片创业的热土加速集聚,支撑永济工业转型的五大新兴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聚焦生态支撑
破题承接转移“如何接”

  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构建要素资源集约、上下游有效衔接配套的产业生态至关重要。为了让转移的项目引得来、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永济市以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理念,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精准高效服务,全面做实要素保障,提高项目落地质效。
  聚焦政务与服务,围绕打造“好运办·永心办”服务品牌,印发《永济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审批十条措施》,全面推行全代办“六步”工作法、深化“容缺+承诺制”改革、持续深化“五减”改革。
  聚焦物流服务,引进中通物流建立西北物流仓,畅通物流渠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助力生产效率提升。
  聚焦金融服务,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持续搭建好银企对接平台,用好银行贷款、融担平台、产业发展基金等工具的同时,招引中通联商、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创新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多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聚焦人才服务,加强人才保障,每年列支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500万元,与西安交大共建运城首家县级国家技术转移工作站,全职引进博士3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5名、紧缺急需人才70余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聚焦“常态化”服务,对拟落地项目,由市领导牵头组建专班,“一对一”包联,定期进行现场办公,24小时上门服务,解决困难问题,全力服务来永济投资的企业家干事创业。

吕孟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26期

  • 第2024-12-25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3期

  • 第2024-12-22期

  • 第2024-12-21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9期

  • 第2024-12-18期

  • 第2024-12-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