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

美丽山西画卷 我们共同描绘

  • 齐冬霖在太原汾河边作画。本报记者丁园摄

  • 樊秉更(右)在柳林县曹家塔村实地调查。本报通讯员摄

  • 段福军在分析受伤豹子的健康状况。杜好摄

  • 贺业厚参加植树造林。赵丹摄

  • 刘永刚在对辛安泉进行日常巡查。本报通讯员摄

  • 高华处在去宋家沟植树护树的路上。本报通讯员摄

  •   

    编者按
      2024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水清岸绿,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蓝天白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家园……
      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如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山西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从文化传承到创新发展,山西正绘制着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回望来路,信心满怀;展望前景,重担在肩。让我们走近美丽山西建设者,倾听他们这一年描绘美丽山西画卷时的点点滴滴。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齐冬霖
    百幅画作绘蝶变

      一支画笔,一个画板,一把椅子,一个专注的身影。12月23日,记者在太原汾河景区看到一位中年男子静坐在岸边认真绘画,其画中景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画工细致、栩栩如生。他叫齐冬霖,是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的高级工程师,在太原汾河景区工作了20余年,也用画笔记录了20余年。“可以说,我是与公园共成长的!”他说。
      齐冬霖打小在汾河岸边长大,在他印象中,治理前的汾河太原城区段一度断流,河道枯竭、杂草丛生。1998年,汾河太原城区段吹响了治理美化的号角;2000年,齐冬霖来到这里,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中。
      “我们在一期满足了基本的蓄水功能,二期增加了人工湿地的建设内容。”作为建设者和管理者,齐冬霖见证了汾河的点滴变化。他对记者说,太原汾河景区三期在构建稳定的滨河生态系统的同时,还新增了水上运动中心、沙滩排球场等众多运动场地。四期主打生态文化牌,打造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文化长廊。2021年9月,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一个大型生态文化景观长廊穿城而过。“我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汾河开始蓄水时,岸边的市民奔走相告:‘水来了,水来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他的画作中,有一张是2017年11月抢筑大堤的一个施工场景。当时因为时间比较紧,水利工程项目部集中人力、机械等,夜以继日奋战了40多天,圆满完成任务,而这只是20余年治理过程的一个缩影。“遇到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我们吃住都在工地,住帐篷或者活动板房,生活设施匮乏,条件相当艰苦。战严寒、斗酷暑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协调各方关系,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如期完工。”忆往昔,齐冬霖颇为感慨。
      如今,汾河景区绿地面积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齐冬霖说,公园有165种鸟类在迁徙或栖息,这已成为景区良好生态环境的鲜活印证。
      20余年奋战在建设和管理一线,齐冬霖对景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他把这份感情融入绘画作品中,百余幅作品装订成集,记录了汾河蝶变的过程:“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了解汾河的变化,能够爱上汾河,爱上太原!”

    本报记者丁园

    吕梁市水利局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站长|樊秉更
    拦泥蓄水护生态

      “水也美,土也美,水土保持绘出山河美。生态环境大改善,美丽乡村入画美。坝也美,沟也美,治沟打坝淤成坝地美。玉米高粱保丰收,农民心田滋滋美嗨哟……”这是由樊秉更等人创作的一首歌曲《水保美》。今年,在全省淤地坝防汛应急抢险实战演练现场,这首歌唱响全场。
      樊秉更是吕梁市水利局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站长。1989年,他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吕梁市水利局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坚持深入水利水保一线调查研究,推广实用水利水保技术,默默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无私奉献着。2016年—2024年,他在《中国水土保持》等杂志发表文章14篇。
      吕梁市地处晋陕峡谷东岸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这里曾经沟壑纵横、缺林少绿,水土流失严重,境内有各类沟道9.2万条,大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多年调查研究、总结全市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樊秉更参与起草出台了《关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特色产业开发实现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沟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模式和政策。目前,吕梁市沟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形式多样、投资多元;发展模式有休闲度假旅游、农业园区、舍饲牧业、小杂粮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现已有50多个试点项目,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促进山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2022年,樊秉更被授予“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一直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终生的事业来做。当前,我正全力指导培养年轻同志传承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三牛’精神,加强学术研究,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路子,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樊秉更说。

      本报记者范珍

    中条林局高级工程师|段福军
    修复生境促和谐

      “我们在操作时得充分考虑动物的需求,要注重树林上层食源树的培育、林下灌丛的保留、老弱灌木的平茬及水源和动物躲藏地的保护,这样才能让松鼠、野兔、山羊、野猪等华北豹的食物链丰富起来,也才能促进华北豹种群不断发展壮大。”每到一个抚育点,中条林局高级工程师段福军都会向现场的技术员和作业员反复强调,“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务林人心里,变成一种自觉。”
      中条山分布着华北豹、林麝、猕猴、大鲵等40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26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是研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林场管护站、自然保护区、中德森林可持续经营合作项目……1999年大学毕业入职中条林局以来,子承父业的段福军几乎干遍林区的所有工作。不过,他与华北豹结缘却始于一次数据整理。
      一天深夜,拷贝好当天红外相机数据,段福军正欣赏视频中一段段绝妙的“动物世界”。突然,屏幕上一只刚成年母豹拖着一条受伤的前腿在山林岩石间艰难前行的画面,让他瞬间如鲠在喉。
      在传统营林生产中,常开展全面割除林下灌木和在动物迁徙廊道拉设围栏等不合理的活动、做法。如何消除这种危险隐患?实践中,段福军积极钻研面向动物生境质量提升的理论技术,倡导近自然育林和可持续经营理念,力求在获取大径级优质木材的同时能充分考虑动物的食源、水源、躲藏、栖息等“四地”条件,实现森林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效应,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得到充分发挥。
      25年间,段福军先后在中条山林区参与安装了1000余台红外相机。每路过一个管护站,他就会叮嘱管护员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减少和防止野生动物被伤害事件的发生。“冬季食物缺乏,华北豹经常会在夜晚到林缘、村庄附近觅食,有可能中了偷猎者布下的铁夹、电猫等陷阱。大家得多留意这些事情。”如今,中条林区华北豹、豹猫等6种动物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位点数呈倍增趋势。
      作为一名动物生境修复的践行者,段福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要让森林成为动物的乐园”的人生信条。

      本报记者张丽媛

    杨树林局云西林场场长|贺业厚
    一片深情寄林草

      “我们经营着林场18.17万亩森林资源,不仅要栽好林场的树,还要补齐左云县和周边县的生态短板。”从2021年担任杨树林局云西林场场长以来,贺业厚不断激发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领大家在实现林区全域灭荒的基础上,融合周边市县生态建设布局,重点攻关干石山头、盐碱地等困难立地,完成合作造林任务近7万亩。
      能造还要善管,每个林业人都要成为“多面手”。贺业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3年,面对林区内煤矿沉陷区植被破坏问题,他率先牵头林场与大同铁路运输检察院合作,构建“林长+检察长”的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开展了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治理专项行动,蹚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新路。这一典型经验做法也在全省林草系统得到推广。
      近几年,我省积极推进林草融合发展,依托国有林场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草种业。“林草融合是时代发展趋势,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主动求变,在科学应变中谋求高质量发展。”贺业厚抓住契机,建草种基地。
      学经验、选草种、建团队、测算……整个云西林场都在忙碌着,可第一年秋收时只收回一半的草种。发现了收割机设备不专业、对冰草成熟度把握不够等问题,贺业厚内心焦急,立即召集技术员整夜研究,并与山西农大积极合作寻求突破。
      在大量试验基础上,贺业厚和同事们掌握了适宜本地规模化培育的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繁育推一体化技术,培育出的草种先后在周边市县和林区退化草原修复工程中进行试验,发芽率、成活率明显优于市场草种。第二年,林场草种收获率达85%以上。云西林场草种繁育实验基地也成为全省最大的千亩扁穗冰草、无芒雀麦标准化草种繁育基地。2023年、2024年还先后承办了全省乡土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和全国草种业发展现场会。
      “我们林区内全部都是人工林,是一代代林草人发扬右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传承下来的绿色财富,千方百计守护好这片绿色宝藏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贺业厚目光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赵丹

    潞城区辛安泉村级泉长|刘永刚
    守好清泉留乡愁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生活在辛安泉域附近的人们傍水而居、依水而存,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南流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刚就是其中一员,他从小就与辛安泉结下了深厚缘分。在45岁的刘永刚心中,辛安泉是当地人的“生命之源”,更是他们儿时的“玩伴”。
      进入21世纪,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开采,再加上日常管理不到位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泉域保护区内水源涵养、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辛安泉的“响泉”更是一度停喷。这让刘永刚心痛不已。南流村是“泉眼”所在地,刘永刚便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在每月主题党日对河道、泉眼边坡垃圾、淤泥进行清除打扫,并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微信群等宣传方式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护泉行动中来,构建起“党委+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党建护泉体系。
      为了让辛安泉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再现往日水清鸟鸣的生态景象,长治市、潞城区启动辛安泉域集中出露带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工程。2022年3月,当地开展辛安泉域集中出露带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工程,历时半年多的施工修复,辛安泉域集中出露带重点保护区焕然一新、生机盎然。2024年5月,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实施“泉长制”,重点加强辛安泉域泉水集中出露带核心区管理机制,刘永刚也有了一个新身份——辛安泉村级泉长。
      每天的日常巡查,身为泉长刘永刚都会徒步2公里左右,记录好泉眼的数量和水量大小,仔细观察周围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情况。“只有实地检查,才能真切掌握辛安泉的生态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刘永刚说。
      经过多年的治理保护,辛安泉的泉眼(群)再次向上涌出,泉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黑鹳、大天鹅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频繁飞临,泉域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看着辛安泉重现生命力,刘永刚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本报记者范珍 本报通讯员王日尧

    兴县植树造林大户|高华处
    只为荒山披绿装

      这些日子,吕梁山上气温骤降,高华处依旧在兴县蔡家崖乡碾子村宋家沟的林地里忙活。“来修剪树枝、护林防火。”他根本闲不住。宋家沟是高华处最珍惜的一枚“绿色奖章”,他用20多年把这里从乱石沟变为生态园。之前的宋家沟,土石裸露,山上山下没有一株树;如今,宋家沟4800亩荒地已全部绿化,放眼望去,油松、柏树、枣树等栽满山坡,错落有致。
      2001年,从兴县林业局副局长岗位退下来后,高华处承包了宋家沟进行治理。“当时在荒山,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心里急啊!”宋家沟流域自然环境对林木生长不利,他就每天吃住在工地,一锄一锄挖坑,一棵一棵栽树,一桶一桶浇水,披星戴月,夜以继日。
      打坝、填土、修路、通电、育苗、植树……高华处有丰富的养林护林经验,在植树造林、荒山治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早在2017年,经吕梁评估公司测算,他承包的宋家沟流域总价值已达4600万元。近年来,他精心培育的150亩苗圃也初见回报。“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他说。在承包宋家沟之初,他便成立了造林专业队,后又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植树造林和林木管护,带动群众增收。十几年来,为周边村民无偿提供核桃、红枣、松柏、杨柳等苗木10万余株。
      高华处开荒种树上了瘾,自己承包的地不够种,把周边村子的荒地也承揽过来。原来的4800亩变成了6000多亩。如今,他已累计完成造林6200亩,植树10余万株,培育苗木50余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培育各种优质苗木150亩。“2018年还为北京和雄安新区提供了5米高油松一级大苗300余株。”提到此事,高华处话语间带着自豪。
      曾经的林业干部,现在的专职种树人。今年74岁的高华处一辈子都在和树打交道,并获得了这一领域的不少荣誉:“山西省绿色生态大户”“山西省林业建设先进工作者”“吕梁市林业建设十大标兵”等。2023年底,山西省离退休干部暨老干部工作“双先”表彰大会在太原召开,高华处作为先进个人出席大会受到省领导接见。“很激动,也很受鼓舞。”高华处说,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种更多的树、绿更多的坡。

    本报记者郭慧聪
    本版策划:赵建军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制图:刘铁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 第2024-12-28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6期

    • 第2024-12-25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3期

    • 第2024-12-22期

    • 第2024-12-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