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奏响,画面流转,2024年12月30日下午,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一楼大厅内,十余名残疾人正站在电视机前跳操,动作虽不似常人那般流畅协调,但都在努力跟拍跳动。
此时在四楼的就业车间,桌上摆满了制作中国结的彩绳与工具,一些残疾人围坐四周,一根根彩绳在他们指尖变成了一串串精美的中国结。
一边是无微不至的托养生活,一边是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这种“集中托养+辅助就业”的模式,托起的是残疾人稳稳的幸福,更是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目前,该中心已为50名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托养服务。
“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较多,家属在长期看护中也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河津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樊富潮介绍说,困难残疾人进行托养后,其本人的食、住、医疗康复均由托养机构承担,这样一来,原本照顾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可以安心外出生产和务工。同时,残疾人在中心不仅可以做一些易于操作的手工活,锻炼手脑协调能力,还可以每月领取2000元左右的收入。
“吃得好、住得好,生了病能及时医治,每周还有陪护人员帮忙洗澡。”贺晓丹患有二级肢体残疾,2023年10月,她满怀对新生活的期待,住进了这个“温暖之家”,并在帮扶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托养中心按照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统一授课的模式,以理论、实操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取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培训学员交流互动等方式,因人施策,多渠道、多层次、分班型开展培训,帮助参训人员熟练掌握就业技能。
“我们一共为20名残疾人设置了辅助性就业岗位。”樊富潮告诉记者,托养中心会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差异,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工序工位。
韩秀秀先天腿部残疾,2023年来到车间工作。“我负责中国结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现在越来越熟练,每天能完成100件,月收入2000元—3000元。”韩秀秀说。
“特殊”托养有保障,全家日子更亮堂。河津市残疾人托养帮扶为重残家庭的生活兜了底,让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