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博观约取 锲而不舍

  •   山西的五月份,可以说就进入夏天了。
      也许天气的热烈,鼓励了人们情绪与思维的奔放,体现在编辑思想上,如2024年5月17日的“读书”版。这天的“读书”版刊发了一篇较为另类的书评,《呈现乡村生活新范式——读〈乡村撞见ChatGPT〉》。这篇文章的内容首先给人的是“新”:“在阅读《乡村撞见ChatGPT》的过程中,最强烈的感觉是新——满目都是新东西;掩卷之后,留在脑际最深刻的印记还是新。”而更“新”之处还在于其创作方法的“新”,人机(AI)对话录成文。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这是第一次,新奇、新颖,也有趣。新奇也新颖的还有图书的编排设计,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体现的都是创新思维与创新元素。形式是内容的组成部分,但最重要的还是中心内容。内容之新,一是作者对“三农”问题的思考有了新的视野,比如“四化”“四共”“四生”等等;二是对乡村振兴的路径作了新的探索,比如“低成本、小切口、大连接”等等;三是服务乡村建设的情怀有了新的境界,“超越自我,利他共享”的精神贯穿始终。这样的文章,无疑会引人关注、予人启示。
      同样拥有拥趸者的,还有去年6月14日刊发的评论《像野草一样自在生长——读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李娟是近几年来国内文坛上的一匹黑马,其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因同名剧集的热播,曾一度占据各大图书销售榜的榜首,成为极热的话题。李娟的作品多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文中作者不但是个讲述者,更是牧民主要生活和书中事件的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书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现场感,无论是她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做到了完全的“在场”。李娟笔下的哈萨克地区的生活状态中,内蕴着她对阿勒泰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多元理解。李娟没有旅客猎奇的眼光,而是对那里的自然与人充满了本位意识,叙事真诚真实,“李娟的叙述来自她的记忆深处,以及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她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对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文学现象,“读书”版的关注理所应当。
      就这一时期的“读书”版来看,是与“潮”同步的。

    策划:齐作权 许琴芳
    本版撰稿/责编:关海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 第2024-12-28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6期

    • 第2024-12-25期

    • 第2024-12-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