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系列报道⑧】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守护百姓水脉乡愁

  •   昔日的“臭水塘”变成了群众身边的“山水画”。1月2日,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宰李村村民崔建设指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水塘对记者说:“以前的水塘发黑发臭,周围遍地杂草,还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你看,现在湖水干净清亮,完全变了样子,村里人没事都喜欢来这里走一走。”
      我省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成5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一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积极投入力量,挖掘打通资源,用心用情用力办好这一民生实事。生态环境部门更是自加压力,完成了7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累计铺设污水管网91千米,清理垃圾2.2万立方米,清理淤泥39万立方米,修建生态护岸7.9万平方米,种植植物11万平方米,促进重点关注水体所在村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以标志性成果让农民群众对治理效果可感可及,真正让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成为普惠的民生工程。
      黑臭水体的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治理。宰李村黑臭水体为村内池塘和村外沟渠,曾是村内主要的灌溉储水设施,现在主要为乡村景观水体,治理目标为消除黑臭,实现“长治久清”。
      “宰李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为根本,配合生态护岸建设、浅水区植物恢复等生态修复方式,逐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崔超介绍,在治理过程中,对宰李村内生活污水进行改造,村内敷设了生活污水管网,并修建1座生活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源头基本截断;针对黑臭水体周边及塘底生活垃圾及植物腐败残体内垃圾采用机械结合人工方式进行打捞,与村庄内生活垃圾同步转运收集处理。同时,池塘周围还新建木桩护岸285.3米,池中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种植鸢尾、梭鱼草、睡莲、矮苦草等植物,池塘中心新建生态浮岛6座,增氧曝气设施2座,加快提升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历史悠久的水塘华丽转身,重新成为村内一景,广受百姓好评,周围村民还把这种转变拍成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分享乡村新变化。
      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我省各地根据村庄区位、经济状况、治理基础、现有生态或文化资源状况等条件,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
      在吕梁市文水县北武涝村经过治理的4号坑塘旁,记者看到围堰整齐,水质干净,周边环境也大为改观,为冬日的村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线。采访中,当地村民武玉绣对此感受颇深:“以前的水塘多少年没有整理过,臭气熏天,人们从这过都尽量绕开走呢。现在水清、草绿,岸边也干净多了,没事的时候,大人小孩都喜欢在这里散步玩耍。”
      吕梁市文水县北武涝村曾因内涝问题形成4个坑塘,由于长期疏于管理,荒草满塘,气味难闻。当地通过“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护+后期维护”的模式,对4个坑塘实施统筹治理,坑塘点多面广的污染环境问题开始逐步解决,村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困扰当地百姓生活多年的黑臭水体变成了美丽乡村新景观。
      山水乡愁地,梦里桑梓情。一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民生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百姓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守护好基层百姓的乡愁水脉。
      在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今天,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发展空间,是我省对人民的坚定承诺,也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 第2024-12-28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