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态可掬的小豹子、羽翼丰满的鸳鸯、色彩鲜艳的牡丹花……2024年12月下旬,走进和顺县义兴镇团壁村卉峰手工绣艺中心时,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画卷映入眼帘,让人颇为震撼。一针一线间,既生动描绘了壮美景色,也勾画出小镇居民指尖上的幸福生活。
“不同于在软质的丝绸上刺绣,在多层纯棉粗布裱糊的硬质底上,无论是纳还是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用力牵紧。”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负责人范素萍边说边指导着现场的学员如何开始牵绣的制作。
牵绣是保存于和顺县的一种古老传统绣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被称为晋绣的代表。区别于四大名绣,晋绣是硬质绣,一般采用多层布裱糊后形成的硬质底,刺绣时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用力牵紧,并且可以多层次叠压组合,层次分明且立体感更强。2006年,和顺牵绣技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每件牵绣作品,从开始到完成都需要手工制作,没有任何机械可以替代手工操作。”范素萍向记者介绍了牵绣的制作流程,把纯棉粗布铺在平整的木板上,把打好的玉米面浆用手在面布上抹匀,再将同样大小的面料铺上去,用擀面杖擀平压实,重复三至四层,放在太阳光底下晾晒两天,制成硬质底,和顺话俗称“袼褙”。然后用剪刀裁面,用铅笔在白纸上把图样画好,再用透明塑料纸印刻在布面上。最后才是配线、调色、依照画好的图样把每一针每一线在硬质底上用力牵紧,直至作品完成。
作为和顺牵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素萍自幼和母亲学习刺绣,她善观察、爱绘画。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树叶的四季变化,早已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只要拿起笔就能跃然纸上。成年后的范素萍渐渐在当地绣出了名气,但最初她的作品只关注鞋垫、帽子等生活用品,产品受众局限于年龄偏大的群体,且流动性不大,只在当地售卖。
2009年,在和顺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去苏州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中国雕刻刺绣研修班”。10个月的学习,让她明白只有创新设计才能保持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于是,毕业作品《和谐中国》成了她求变的开端。这幅作品由六个龙首、六个虎型葫芦、六朵牡丹花、六只小蝙蝠构成六角形,不仅工艺讲究,而且蕴含吉祥、富贵、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专家一致认为,这幅作品代表了我国北方刺绣水平,彰显了山西地域特色。
齐套加厚针、转针、滚针、贯针、打籽绣……通过潜心钻研,范素萍在技法上不断突破,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研发出漏边刻绣工艺,并创出了独一无二的立体堆鼓绣,创作出30多种针法绣谱。之后,她又不断将实用件变成挂饰,将挂饰变成装饰画,相继创作出《和谐长寿》《和谐大中华》《梦之路》《顺民意》《愿》等众多富有传统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作品。牵绣绣品的收藏价值逐渐凸显,经济价值逐步翻倍。
“培训一个绣娘,支持一个家庭,扶持一项产业,发扬一种文化,带动一方发展。”近年来,和顺县将牵绣作为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通过多项措施和创新实践,丰富牵绣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培训绣娘居家灵活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在此背景下,范素萍创立了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专注于开发牵绣手工艺品。她无偿向热爱刺绣的乡村妇女传授图案纹样设计和针法技艺,使“晋绣”独特的牵绣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一影响甚至扩展到了北京昌平以及我省的榆社、左权、武乡、静乐等地。截至目前,已培训绣娘10余万人,直接带动就业2000余名,间接促进6000余名人员就业,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致富产业。
“随着‘和顺牵绣’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需要的刺绣传承人也越来越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倾尽全力培育更多优秀的绣工,真正把和顺牵绣好好地传承、发展下去,用巧手绣出幸福生活画卷。”范素萍说。
张谦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