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完成了CR450高速动车组永磁牵引电机样机试制;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5微米锂电池隔膜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核心供应链;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铝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无废模式”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国家“无废企业”的典型案例……如今的河东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运城紧抓自主创新,不断往市场“大池塘”中投入“石子”,企业变得活跃起来。截至当前,全市共有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位居全省第三。
技术攻关,向“高”攀登
检查用于装配的各类零部件,校准调试各种专业工具,将检验合格的牵引电机吊运至对应的安装位置,然后使用高强度的螺栓按规定的扭矩值进行紧固……走进中车永济电机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装配轨道列车牵引系统装置。
这家在风电领域深耕20余年的公司,是目前国内谱系最全、市场份额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在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拥有董事会席位的风电部件企业,自主研制的风电产品多次刷新行业纪录,已累计为国内外2100多个风电场提供各类风力发电机51000余台。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半直驱发电机,额定功率最高可达26MW,是目前全球功率排名靠前的风力发电机。”中车永电的技术负责人指着车间的样机解释道,由于运维成本低、发电效率高,单台机组年发电量最高可达1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万吨。
成绩斐然的背后,是中车永电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与上游供应商协同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2024年以来,中车永电共完成34项新产品研制工作,获87件国内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达75件。
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产业安全,运城各大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向“高”攀登。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打造全省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基地;亚宝药业近5年来获批仿制药16个、一致性评价品种8个,其中塞来西布胶囊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中设华晋铸造有限公司高铁制动盘、重型履带板等获得行业技术协会创新成果奖……
“推动运城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运城市工信局产业科科长李云介绍,近年来,运城着力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市共294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06件。
数智赋能,向“新”突破
在山西宏安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矿山数字平台的大屏幕上,关键数据不断跳动。虽然矿井远在贵州,但地图、产量、人员等信息,均通过数字实时呈现在眼前。
“从煤层到掘进面,整个矿井都通过数字模型搭建起来,实现‘一张网’统筹。”公司技术总监邓从阳介绍,围绕数实融合,公司自主研发“智能矿山数字孪生综合管控平台”“煤矿5G数字孪生矿压管控平台”,建立煤矿三维实景模型,生成高精度的实景地图,将智能化和创新理念融入煤矿的生产和管理中。
放眼运城,更多制造业门类正加速“智改数转网联”,通过流程再造提升竞争力,与科技型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越来越“轻”的同时,也越变越“新”。
在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智能化、自动化设备随处可见,传统的人工生产场景成为历史。捞渣、过滤、倒渣、洗勺……冷轧卷板车间镀锌生产线上,耐高温的捞渣机器人24小时不停运转,不仅大大降低人工清渣的风险,而且有效保障镀锌板产品品质。
实施热轧、冷轧全流程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四条智能化生产线,打造智慧工厂……山西建龙在数智赋能融合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作为特钢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其主要产品涵盖240多个品种570多个规格,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连续多年领跑山西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
“要把‘运城制造’转向‘运城智造’,必须拓展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战新产业发展水平。”李云表示,目前,全市共152家企业符合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位居全省第二;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34家(14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13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智能制造工作居全省前列。
节能高效,向“绿”而行
日前,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发布9个“无废园区”、19个“无废企业”典型案例,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铝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无废模式”成为我省唯一上榜案例。
“我们突破了困扰企业高效生产的瓶颈,在氧化铝生产工艺优化、赤泥铝灰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铝山西新材料的相关负责人说,国产矿赤泥成功应用在煤矸石制砖和灰陶琉璃仿古砖制造中,仅2023年就完成赤泥综合利用量3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7.39%。同时,在国内首创烧成窑协同资源化利用生产工艺技术,成功申报二次铝灰、电解大修渣危废经营资质,资源化利用规模每年可达5万吨。
锚定新型工业化路径、推动工业节能降碳,运城先后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通知、“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全面提升能效水平。202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1.7%,同比增长24.0%。
“运城是少煤地区,因此要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壮大本地企业、引进优质项目来推动新兴产业成型成势,支撑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运城市工信局投资科科长冯锁栋认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新版图,运城围绕科技创新,在重大技术装备方面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把握数实融合大趋势,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内生动能;瞄准发展前沿,打造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本版文字:郭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中所涉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