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智库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 武甲斐

  • 闫慧琴

  • 安伟德

  •   2024年11月25日,山西省委党校举办了第3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暨哲学社会科学教研科研骨干研修班。研修班为期一个月。其间,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与研修班举办了“理论学习”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就研修所学、所思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本期围绕“科技创新与山西转型发展”主题,择其3篇形成小辑。3位作者分别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引领产业体系建设、地方转型实践予以论述、提出建议,希望有助于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

    ——编者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牵引力
    武甲斐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牵引力,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即时选择,又是资源型地区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的长远之需,对于全省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强化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市场化过程。从推动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科技创新全链条看,科技成果转化既是一项创新活动的终端,又是新一项创新活动的开端,也是促使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领域,实现持续创新的循环点和关键点。当前,我国面临科技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牵引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成为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牵引力,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即时选择,又是资源型地区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的长远之需,对于全省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强化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探索建立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和专业镇建设,探索施行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包干制”,赋予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分配权、路线决定权、团队组织权。组织产学研力量开展企业需求类科研攻坚,探索推进研发、转化活动一体化运行机制,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推动技术需求方深度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项目的过程管理、验收评估等组织实施全过程,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畅通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通道,组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技术服务人员与企业建立定点联系机制,有效提升成果发布、项目路演、政策宣传等服务对接工作效率,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二是进一步发挥晋创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优势。以我省的设区市、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为建设主体,汇聚省内外高校创新资源,重点选择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高、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科技成果转化特色突出、对周边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加快推进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功能化”的晋创谷发展运营公司,强化财务会计、法律商务、人力资源、金融证券、风险投资等板块的平台支撑建设。打通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信息壁垒,重塑科技成果登记、查询、筛选、对接、洽谈等服务流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征集、发布和推介对接机制,扩大宣传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促进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匹配。面向省内外引进懂技术、懂资本、懂产业的核心运营管理人才,重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流程,提升技术转移队伍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成果+资本+社会参与”全链条、全周期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推动平台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采取创业训练营、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开展多维度创业辅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动态评价管理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定制化的精准服务,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供给能力。以整合高校创新资源为主线,鼓励引导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以“四个坚持”为导向,突出科教融合、科创属性、创新生态、市场导向4大特色,率先打造集“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于一体的高教科创园。推动高校与产业密切联动,建立“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鼓励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在高教科创园落地转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动高校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相关制度,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鼓励高等院校制定技术转移人才专门评价制度和职称评定办法,针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高校教师,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鼓励将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推广本单位科技成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过程中所作的贡献。鼓励引导各高等院校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引进聘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将其纳入工程序列职称评审范围,并根据绩效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是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把论文从“纸上”落到“地上”、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过程,也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聚合、高效融合的过程。随着我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作用的增强、晋创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优势的发挥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供给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将与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相向而行,助力我省深化全方位转型加速而行、疾驰而奔。(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闫慧琴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山西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方位、多维度地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全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凸显了科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战略全局,科学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概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山西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方位、多维度地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全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锚定产业创新风向靶标。首先,深度剖析产业创新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专家实地评估,精准剖析山西产业特质。聚焦山西能源产业布局,煤炭领域以清洁高效利用创新为核心,规划整合资源,通过洗选、新型燃烧等技术提效降污促转型。新能源领域要加快开发节奏,紧密结合山西地理与资源禀赋优势,深挖契合本地实际的新能源开发模式与储能技术,稳步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格局,为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传统与新兴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崭新局面。其次,依循创新需求优化山西产业链布局。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领域,设立专项基金保障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投入,夯实产业链根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组建专家团队全力攻克关键技术,提升数控机床精度与工业机器人智能算法,推动智能化转型。研发制造半导体材料,完善产学研整合资源,加速碳化硅等研发量产,打造完整产业链,以链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最后,构建产业链“链创+”协同创新体系。选取优势产业链,推动核心企业担当链主角色,携手上下游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盟。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难题,比如,对先进制造中的精密加工、智能装备的核心算法等开展攻关,健全创新资源在链上的流转共享机制,激发产业创新合力。
      多元合力形成产业创新引擎。首先,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本土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完善研发机构,开展多样技术创新活动。借政策与资金之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产品。并发挥大型企业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优势,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完善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提升山西产业创新能力。其次,激活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效能。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资源雄厚、基础研究强,是产业创新关键动力。要强化产学研合作,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成果走向市场。最后,推动创新资源融合共享。突破多种壁垒,推动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共享,是提升山西产业创新视野与能力的关键。应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机构和企业合作交流,引入优质资源。比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山西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攻关与项目协作,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产业创新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精巧架构激发产业创新潜能。首先,着力打造科产融通新引擎。剖析省情定制融合政策,优化投入机制,专设科技与产业创新资金。搭建多元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引导金融机构依托能源、制造等产业创新需求,创新信贷与保险产品,保障资金,加速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效能。其次,拓宽政产学研用新路径。紧密围绕煤炭、电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多功能创新平台。比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典型,由政府主导,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集结精英人才与前沿技术。针对电池续航、自动驾驶安全等共性难题组建专项小组,攻坚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革新。最后,激活信息技术新动能。传统煤炭、钢铁产业要积极引入前沿科技,实现煤矿智能化采掘与运维监控,钢铁生产达成配料、熔炼优化,提效保质降本。新兴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业态,打造产业园区。
      厚植根基构筑产业创新安全堡垒。首先,聚焦核心技术攻坚。聚焦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攻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与储能、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减少外部依赖,提升产业地位,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广纳贤才引育并重。构建多元人才战略,制定优惠政策,以高额科研资金、住房补贴及家属子女优待,吸引人才,促其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依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培育实用人才。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论坛与技术研讨会,增进人才交流互动,筑牢坚实人才智力支撑,为山西产业创新筑牢人才智力根基。最后,构建产业风险预警与备份联防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备份手段及相关技术研究,搭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监测平台,实时收集全球能源产业情报,精准捕捉风险。针对关键零部件供应风险,组织本省企业与科研团队联合研发备份技术并制定多套替代方案,在新能源产业布局多元储能方案,保障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区域合作研究所)

    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安伟德

      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对保障能源资源供给、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特别是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如何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接续、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尤为重要。

      资源型地区是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区域。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对保障能源资源供给、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特别是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如何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接续、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尤为重要。
      朔州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煤电生产基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以平鲁区示范带动全市转型发展。平鲁区谋划建设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确定了“延伸煤炭、抓住光伏、优化风电、盯住氢能”的产业发展方向,先后建成投产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黑色资源绿色利用,走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打造传统产业新生态。基于煤炭产量、发电量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的独特优势,以传统煤炭工业为基础,加快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一是加快煤炭智能绿色发展。在稳定煤炭产量、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改造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安全高效示范矿井建设,累计建成安全生产二级以上标准化矿井24座、智能化煤矿8座、智能化工作面37处。中煤平朔东露天煤矿被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先后实施低热值煤热解燃烧分级利用多联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企业积极探索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低碳发展甚至零碳排放示范路径,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打造煤基烯烃现代煤化工园区产业集聚平台,全力做好煤炭由燃料变原料大文章。危化品停车场、特勤消防站等化工园区认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97亿元的中煤平朔煤基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正在推进。三是大力推进固废综合利用。建立全省唯一的以煤矸石为课题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进行煤矸石高质利用,全面提高固废产业的含金量含绿量和含新量。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注重多元互补多点支撑,走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对能源领域加快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平鲁区坚持能源大区的发展定位,在充分发挥煤炭产业重要支撑作用的同时,积极建设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推动能源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效融合,全力打造新型绿色能源示范区。一是大力发展低碳硅芯产业。立足自身既有风光资源,又有消纳能力还有装备制造配套能力的比较优势,主动承接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建设,整理开发土地3682亩,围绕硅芯产业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科技创新、商务服务、产业社区,打造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两大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风电装备制造业。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及周边地区风电装备进入更新迭代期的现实机遇,积极谋划推动风电装备和老旧风机“以大代小”,全力打造绿色智能产业集群。三是示范推进氢能产业。紧盯氢能产业前沿技术、行业动态,规划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沟通对接,积极谋划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中试和示范性项目。
      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深化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走出破解制约以改促转路径。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一是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树立“引进一流项目、跑出一流速度、提供一流服务”的标准和理念,出台转型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办法,建立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全要素保障机制、线上服务机制、政务服务回访机制、“节假日预约办”机制,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的政务服务、舒心的生活服务、公平的市场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培育优化创新生态。启动建设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智力支持助力产业转型,全力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基地。高标准组建平鲁区产业研究院、晋坤双碳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为转型提供思路、为产业催生硕果、为能源增添绿色、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定位,聚焦煤基新材料和新能源,成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应用、能源互联网三个课题组,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石化石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引进制氢、电池新材料、固废利用等多项前沿技术,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加快探索用电体制改革。积极破解电价难题,在低碳硅芯产业园先行先试,探索把电力优势转化为电价优势。围绕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积极申报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试点。组建微电网、虚拟电厂,探索隔墙售电、绿电直供等模式,以“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项目保障绿电供应。初步探索出煤电联动降低火电发电成本、增量配电网降低输配电费、源网荷储提高绿电消纳比例降低电价三条路径。(作者单位:朔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 第2024-12-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