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山西非遗进京城 传统手艺绽光彩

  • 山西会馆文旅总监李昆。

  • 隰县面塑非遗传承人苏栩。

  • 广灵染色剪纸非遗传承人高清红。

  •   2024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由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山西省工美行业产业联盟促进会主办的“非遗里的山西·晋京城进高校”系列活动,在北京化工大学成功举办了“‘面面俱到、有礼有面’非遗面食技艺表演”“吃出来的雕塑—临汾隰县面塑”,以及“妙‘剪’生花—广灵染色剪纸”三期讲座,均由山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亲临现场讲解授课,让京城高校师生更深刻地了解山西非遗,切实感受到手工艺术的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山西会馆文旅总监李昆、山西非遗面塑传承人苏栩、山西广灵染色剪纸传承人高清红,通过他们的讲述、经历和收获,让大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些精美的山西非遗艺术作品背后,深藏着多少沉甸甸的执着、坚持和创新的力量。

    食在中国面在山西
    “碳水大省”的故事讲不完

      2006年,李昆成为山西会馆的一名文化讲解员和面艺讲解员。面对这个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她开始深入学习山西的历史和文化,努力将传统的文化和故事融入面食讲解中。在工作中,总是见到一些游客被山西的文化和美食所吸引,她暗自思索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面食,仅仅依靠传统的推广方式是不够的。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建一个研学品牌“疯狂的碳水化合物”,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山西面食的魅力。“疯狂二字,寓意着面食带给我们的无尽欢乐和能量。”李昆笑着对记者说。
      “目前,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已走遍4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山西新形象。”李昆介绍说,山西会馆于2012年创办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游中学、学中游,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各种政府和民间活动,上海世博会、中国餐饮业博览会、山西品牌中华行、山西品牌丝路行、“山西之夜”等处处有山西面食表演的身影。
      从晋菜晋面的发展、山西面食的分布,到“面食+表演+创新+升级”,以及山西面食与中国传统节俗的紧密相关……李昆的研学教案总是准备得十分丰富。“走进幼儿园、小学校,要教孩子认识做面食的工具和简单的做法;走进高校,就要多讲讲和面食相关的历史文化,让知识型人才去感受山西的传统民俗文化。”面食文化研学活动创办以来,共接待国内外中小学生达80万人次。李昆的面食研学活动教程和组织办法通过“走出去”进行积极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餐饮企业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研学教育的领跑者。
      但是,在技艺传承方面,面食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包括和面、揉面、醒面、手工拉抻等多个环节,这些技艺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当前这个行业缺乏系统的传承计划和培训体系,导致许多年轻人对这项技艺望而却步。李昆说:“在推广山西面食文化的过程中,还有不少挑战和困难,技术传承、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人才培养这些方面都是我深入思考的问题。山西面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还需要等待更多的年轻人去点亮、去传承。”

    从隰县走向世界
    食用花馍华丽变身艺术品

      苏栩,1986年出生于临汾隰县,自幼跟随外祖母和母亲学习面塑,耳濡目染间熏陶出他独特的面塑视角和艺术灵感。多年来他不断吸收山西传统文化艺术的养分,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面塑艺术手法,擅长制作古装传统人物、神话人物、戏剧人物、动物花鸟、现代时尚卡通、人物肖像。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成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面塑原材料最早是面粉,在加工过程中加入蜂蜜,蜂蜜具有防腐功能,但时间长了还是容易遭虫蛀。现在我们在面团制作过程中添加了食用防腐剂和甘油,既能防腐又能防裂,相当于延长了面塑作品的保存时间。”苏栩谈到对面塑的发展,除了材料创新外,色彩和模型也较过去有了更开放的创意。“传统的面塑基本上就是做成花馍和小燕子的造型,然后在面上点一些小红点。现在我们在面粉里添加食用色素和果蔬汁,如果制作成收藏品,还会添加矿物质颜料或国画颜料,使面塑作品形态更精致逼真,色彩更浓郁鲜艳,有的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要展示精美的作品和精湛的技艺,还要让面塑文化传承下去。苏栩创办了隰县面塑传习所和面塑工坊,带动乡亲百姓学习面塑技艺制作面塑产品。由他亲自讲授的隰县面塑培训课程,也已成为残疾人、脱贫户、自谋职业者喜闻乐见的岗位培训课。他还组织开展了传统文化“面塑进校园”活动,专为学校设计了面塑校本课程并编写面塑教材,通过现场手工演示,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面塑的魅力。他自主研究设计了挂件、吊坠摆件和面塑手工材料包等多种文创产品,根据本土习俗和特产设计制作的挂件《蛇盘兔》、摆件《梨娃》,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隰县到山西,从山西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世界,苏栩带着隰县面塑经历了从食用花馍到艺术作品的华丽转身,自己也担当起了隰县文化之面塑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在制作微雕面塑时,所用的工具只是一根绣花针,比如核桃壳里的十八罗汉方寸之地,展现的每位人物虽只有手指甲盖儿的三分之一大小,却形神俱异、惟妙惟肖,这和我们隰县的小西天悬塑有异曲同工之处。”大胆创新题材,善用具体拟人形态,情感表达鲜活充沛,细节刻画到位,形神兼备,是苏栩表达隰县面塑灵魂的内心张力,也是他深藏在内心中最柔软的乡愁情结。

    小剪纸里大乾坤
    她的剪纸艺术作品走进联合国

      高清红,是广灵染色剪纸第六代传承人。她从小就对剪纸情有独钟,从幼年起,见过长辈们做的剪纸作品,她都能在原样的基础上变化出新的个性作品。天赋使然,她创新的剪纸作品新颖别致,总是受到大家的称赞。
      20岁那年,看到广灵剪纸这一民间传统文化有失传的危险,高清红向有关部门申请组建了“广灵县民间剪纸艺术协会”,带领几个姐妹创办起一家剪纸文化产业公司。在艰苦的环境下,她带着大伙打磨剪刀、设计图案、点染上色,制作出新颖别致的彩色剪纸;她跟创业的伙伴们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学习营销方法、熟读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将自己的剪纸资源、资料、宣传册、宣传光盘,在市场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她积极参加全国展览展会,在国内外办巡回展览,获得了许多奖项。
      近几年来,高清红先后出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了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她的剪纸作品,六次走进联合国,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2010年,高清红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担任中国纸坊坊主,她的剪纸作品再次荣获特殊贡献奖,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掌声与尊重。2012年6月,经联合国人居署批准,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山西广灵青红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和大同市财会学校三方共同在大同创建了“国际青年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实现了民间剪纸走进课堂的夙愿。多年来,她身体力行,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复兴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剪纸艺人,助力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宣传介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高清红常年辗转往返于国内国外,现场进行剪纸手工表演。“如果不走出去,只是闭门造车,剪纸艺术就得不到长远发展。”高清红对记者说。现在的广灵染色剪纸从设计、刻制、染色新工艺上不断地在创新,同时在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品种和规模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上千种。内容由传统题材扩展到著名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等各个领域,产品由传统的张贴装饰品发展为时尚的美术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剪纸挂历、台历、贺年卡、邀请函等,成为集观赏、收藏、实用等价值于一身的艺术品。“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广灵剪纸一定会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清红对剪纸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报记者杨凌雁
    本栏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