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网眼

网络语言“通话膨胀”,你怎么看

  “啊啊啊啊啊啊我真的会谢”“笑不活了”“就这么水灵灵地”……近来,这种多字叠用、大词小用、无梗不用的夸张化、情绪化、戏剧化表达越来越成为“网生代”的日常交流习惯,被网友戏称为“通话膨胀”。一些网友认为这种表达彰显了个性、增加了话语的情感表达效果,但也有网友觉得过度依赖夸张表达可能会削弱语言的深度、精确性和丰富内涵。对此,你怎么看?

甲方

  @萌兔叽吖:这些话使普通、生硬的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有趣了许多,普通的闲聊也变得有意思多了。
  @糖豆泡泡侠:这类用词能轻松把自己心里那点小情绪、小想法给倒出来,情感表达更强烈,聊天的氛围也更轻松、愉快了。
  @甜桃喵:身边的朋友都会这样讲话,这是我们这些新生代网民的个性标识,能说、会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日常社交圈子里,增强互动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趣多多:这些创新的网络语言增加了中文表达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当下的文化潮流,成为记录时代特征和社会心态的重要线索。

乙方

  @爱吃沙琪玛:这些用语让原本丰富的语义变得简单、模糊,想真正写点东西的时候反而想不出准确合适的词,语言文字素养都降低了。
  @诗琪:大量重复、空洞的表达使语言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内涵,缺乏思想性和文化底蕴,长此以往,恐怕使用者的思维都会变得浅薄。
  @陈年旧事:这些简单夸张的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实际上很同质化、程式化,难以真正打动人心,时间长了,感觉自己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都退化了。
  @那漾字:不是每个人都懂这些网络梗,跟人聊天得费劲巴拉地去猜对方到底啥意思,有时候还得解释半天自己说的是啥,成了“鸡同鸭讲”,沟通成本大大增加了。

本报记者王少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