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高擎信仰火炬 建功伟大时代——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心之力”

  • 【主讲人:张志初】张志初,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主编并出版《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3卷)》《新世纪·新湖南》等。

  • 太原师范学院师生在“信仰的力量”系列宣讲首场报告会上演唱并朗诵毛泽东部分诗词作品。

  • 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 资料图片

  •   

    【阅读提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他的诗词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引领我们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
      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豪情,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他思接千载,以诗言志,形象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境界。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毛泽东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好毛泽东思想,让毛泽东思想如光辉的灯塔照亮奋进的道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以“主角”的姿态、奋斗的激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山西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一代伟人毛泽东大笔乾坤,气吞山河,在诗词王国里寻踪探源,妙成精华。他用天地设问、风物喻事、大道释理、浓墨寄情,展现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气魄、大智慧。
      1917年秋,在湖南一师求学的青年毛泽东精心研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写下一万二千余字的批注,其作文《心之力》被杨昌济老师打了一百的满分。所谓“心之力”,顾名思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力量。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理解,就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极大地反作用于物质,突出强调人与团队“心力与体力合兴一事”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内心强大、心力茁壮”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哲学智慧。

    “旗帜”的引领力

      “心之力”,核心所指的是“信仰的力量”,首要问题是旗帜的引领。旗帜就是灵魂,它代表初心、代表忠诚、代表信仰、代表主义、代表方向。“旗帜”在毛泽东诗词中高频率出现,很多名篇都闪烁旗帜的光芒。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独立领导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标志。引领力的第一位就是要举旗定向,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有旌旗在望,才能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势如破竹,革命迅猛发展;“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红旗展现出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有红旗高举,艰难险阻又算得了什么?引领力还要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名篇写到了旗帜凝聚人心的问题。如“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西风漫卷着红旗,象征着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和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团结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从不气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战无不胜的力量。

    “唤起”的组织力

      组织力,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因素,也是领导者“心之力”的关键所在。强将手下无弱兵,领导者心力强大,就能彰显卓越的组织力。毛泽东就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他能将一盘散沙凝聚起来、组织起来。他的诗词中多次出现的“唤”字,就体现了这种号召力、组织力。“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中央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歼敌1.3万人的辉煌战绩,是因为发挥了唤起工农千百万这种组织力的结果。我们党靠什么组织起来?靠建立革命根据地,靠打土豪、分田地,以及把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心问题弄清楚。
      对此,毛泽东诗词中多处回答了这个问题。“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是在建立革命根据地时雷厉风行的组织力;“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是工农武装斗争中排山倒海的组织力。这种组织力还体现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印证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国民党的老巢南京城;消灭血吸虫,也要组织力,“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不仅要组织中国,还要唤醒世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种组织力,让第三世界的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正道”的抉择力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领导者“心之力”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抉择正道,就是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康庄大道、金光大道。“正道”一词便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迈上正确道路,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辟“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经历了三部曲,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一是寻路。中共一大后,革命启航了,航道怎样走?“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大革命失败前夕,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假革命、口头革命派都逃之夭夭了。毛泽东曾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面对中国革命究竟向何处去,寻找解决中国革命的正确途径。二是开路。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随后,他领导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这条道路也有曲折,1934年毛泽东遭到排挤,在会昌养病,但他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三是领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英明领路,才有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并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探索“大道”——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也经历了三部曲,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一是问路。毛泽东与民主人士柳亚子、黄炎培等共商国是,“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二是探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先行探索,“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其探索的理论成就主要集中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党的八大所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上。三是指路。“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毛泽东要求我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大圣”的洞察力

      革命者的眼光要远大深邃,“心之力”源于预见性和洞察力。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多处体现。“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强调我们要有火眼金睛,坚守真理、坚持原则,识穿妖魔鬼怪和精生白骨的阴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从昆仑山看到了太平世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雁阵飞往的地方,正是诗人刚离开不久的中央苏区,令人魂牵梦绕。
      有长缨在手——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一定会打倒蒋介石的反动政权,毛泽东极其乐观极其准确地预见出中国革命一定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的风貌,只有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是诗人看到的空间广度。“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这是诗人洞察力的历史深度。最后得出结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诗词中既体现了预见性和洞察力,还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和对未来景象的自信展望,如“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这些诗句展示出诗人丰富的情思、透彻的洞察、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劲松”的镇定力

      镇定力,简言之就是定力,即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定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这是“心之力”的扎根处、出发点。诗人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他的诗词中也不乏对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将其刻画得仪态万千、神采飞扬、蕴含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他特别推崇的树是松柏,这显然是受到《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影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这就是政治定力。
      “劲松”的镇定力,就是危机面前的坚守力,就是风浪面前的把持力,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多处体现。“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这是坚定执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将士的人格化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军依然毫不畏惧,如劲松一样岿然不可撼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哪管得风吹浪涌,畅游长江犹如信步闲庭。面对纷扰复杂的世界,面对风高浪大的局面,这是何等的豪情逸兴,何等的从容淡定。“劲松”的镇定力,就是立足底线的思维力,就是化解和防控风险的能力。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多处映照,“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这是教导我们要用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放开眼界去衡量,要开阔视野、着眼大局。

    “壮志”的感召力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革命家要有远大志向,豪迈气概,英雄壮志,才是无声的命令;“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毛泽东少年时代走出乡关、走向外面的宣言书,体现了他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毛泽东一生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他从一个“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这就是“壮志”的感召力。
      “壮志”的感召力,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厚的民族情怀,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志。“壮志”的感召力,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远大的政治理想,“欲与天公试比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感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光明前景。“壮志”的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传承,“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在忆旧颂新中将凌云壮志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要继续奋进的英雄气概。“壮志”的感召力,是对中华儿女的鼓励和赞颂,“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热情赞颂了女民兵爱国尚武的壮志。

    “雪梅”的人格力

      “心之力”还要体现为人格魅力。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毛泽东,中国共产党选择毛泽东?这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人格魅力是无与伦比的。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尤其喜爱雪梅。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创作了不同凡响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坚贞不屈、傲迎风雪的香梅,却不同谁争夺春日的光辉,只是把春天来临的讯息向群芳预报。这也是毛泽东伟大人格的写照,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他的六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还是如此的坚定,如此拥抱春天,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雪梅”的风范,有时受到妒忌和诋毁。“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梅花和雪既是伙伴,又是对手,相生相克,相辅相成。面对困境,软弱如苍蝇的人经受不住这种严峻的考验是不足为奇的,但坚贞如梅花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雪梅冰清玉洁的人格,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一件睡衣,73个补丁,一双拖鞋,两次被扔进垃圾箱后又捡回来进行修补。他更用言传身教,将廉洁的党风、政风融入家风之中,树立起了历久弥新的“俏不争春”典范。

    “记得”的亲和力

      “心之力”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知人善任,时刻“记得”并及时褒扬大家的功绩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就是关怀,就是激励,领导力、“心之力”就是亲和力。毛泽东“记得”与他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的功绩,他的诗词是献给人民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嘹亮赞歌。“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对罗荣桓逝世表现出巨大悲伤和无限痛惜;“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黄公略是第一个被毛泽东写进诗词称赞的红军将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问一答,万钧雷霆,生动刻画出彭德怀的大将风度;“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开慧、柳直荀烈士的忠魂飞到月宫,“失”字饱含着缅怀和痛悼,“骄”字充满着骄傲和敬仰;“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则是对在前线采访的女作家丁玲的赞美。
      人民立场是毛泽东诗词的情感基调,他的诗词洋溢着对人民群众的肯定,并激励人民群众勇往直前。“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他放手发动群众,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洪流,将成为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他紧紧依靠人民,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宏伟华章。

    “换新”的开创力

      是敢换新天还是涛声依旧,这是衡量“心之力”强与弱、优与劣的基本尺度。毛泽东是真正的变革者、创新者,既精于设计又勤于实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
      如何做到“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有体现:一是建党。毛泽东领导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参加中共一大,标志着他成为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建军。“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语言近乎白话,开宗明义地点出秋收起义的军名、旗名,体现“军魂”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从此开端。三是建国。“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这里,雄鸡代指中国,“天下白”指的是全国取得了光明。共产党闹革命就像雄鸡一鸣,天下得了解放,各族人民一起欢唱演奏庆祝。四是治党、治国、治军。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他钟爱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中国智慧,显然不只为了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或者形成独特的诗词风格,更是为了治党、治国、治军。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表达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神女如果当时还健在,她看到高峡出平湖,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过去“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如今“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消灭血吸虫病的动人情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广阔视角,以超越千古的豪迈气概,不惧任何敌对势力,坚信与人民为敌必被人民打倒。

    “登攀”的意志力

      “心之力”集中体现为意志力,就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力。当一个人真正成为领导者的时候,也是最考验其内心的时候,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有一个坚定的意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5月,已是72岁高龄的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他感到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毛泽东少年时豪气冲天,青年时意志坚定,壮年时执着豪迈,晚年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登攀向上的一生。在他的率领下,红军和解放军将士不怕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登攀向前。“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他将行动隐蔽神速的工农红军比作矫捷勇猛的飞将军李广;“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他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比作英雄好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高度赞颂雄师百万、直捣蒋家王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依然需要登攀的意志力。“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面对各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精神振作,斗志昂扬。“人心齐,泰山移”,心力强大方能顶天立地。
      在新时代,我们要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韩晶
      本版图片由申晋光拍摄
    本版责编:赵欢
    版式:刘铁军 路彦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