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残留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省鼓励各地探索适宜本区域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机制。
阳高县“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是一个典型,要求“谁使用、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2024年,该县顺利完成了8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应用任务,并积极推进田间残膜回收,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抓落实
打出“白污治理”组合拳
每年秋收过后,阳高县都会及时推进废旧地膜清理工作,为农田“排毒养颜”。秸秆粉碎残膜回收一体机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只见它灵活卷起地面残留,秸秆与地膜在机器的“吞吐”间瞬间完成分离、打捆。机器所过之处土地平整、残膜尽收,“白色污染”被高效处置。“我们有全国最先进的地膜回收机器,日均地膜回收面积可达250亩。”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王志明介绍。
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必须体系化、整体性谋划推进。既要充分发挥地膜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增产增收作用,又要提升耕地保护水平,不破坏土地结构、不损害土壤物理性状,这对于很多地方,似乎是难以兼顾的命题,但阳高县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亮眼成绩。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加强统筹,确保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财政支持。“县财政专门列支300万元资金。其中200万用于支持项目区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补贴,另外100万专门用于地膜回收工作。”王志明表示,要花好每一分项目专款。“有了补贴,大家都选择购买加厚高强度地膜,每亩地只需花费24.85元。”龙泉镇马家庄村村民曹伟说,这比普通地膜30元/亩的价格还划算。“在收的时候,只需要把两个角掀起来,系在小型拖拉机上,机械一开动,就能把整块膜拉出来。”王志明说,加厚高强度地膜回收更方便、更节省人工。
科学使用回收地膜。阳高县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做种植户思想工作,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我们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龙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以“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为思路,积极动员村“两委”、“乡编村用”人员和包村干部进行加厚高强度地膜补贴政策宣传。近年来,阳高县各行政村将“杜绝使用非国标地膜”“提倡使用新国标地膜”“推广使用加厚地膜”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县发布《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呼吁大家携手清理废旧地膜。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阳高县以机械回收为主、人工捡拾为辅的方式回收地膜。为提高作业效率,县政府出资购置了1台大型农膜回收机械,租赁给罗文皂镇全得利种植专业合作社使用,专门用于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的残膜回收。
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是该县废旧地膜回收及加工利用的市场主体,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总经理高瑞表示,公司收回残膜进行加工再利用。
强监管
让地膜去向可溯可查
所谓“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指阳高县通过“责任状+四账合一”方式,要求项目区各乡镇与农户签订地膜使用回收责任状,不断完善地膜使用台账、地膜购买台账、赠送地膜领取台账和地膜回收使用台账。“县政府会对各乡镇项目实施监管。”阳高县副县长马斌介绍。
在监管上,对乡镇自筹购买的地膜留样保存备检,对农民生产中使用的地膜随机抽检,现场核实各乡镇地膜使用面积和地膜标准。依照国家标准要求,农用地膜厚度不得低于0.01毫米;现在大力推广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厚度多为0.015毫米。由于地膜按重量销售,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成本越低。“所以,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非标地膜。”马斌说,这种超薄地膜强度小,在回收时容易断在土里,收不上来。
“普通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说。如果残膜回收不及时,土壤中残膜积累越来越多,就会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肥力水平,阻碍种子发芽和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研究表明,每亩地膜残留量达到16公斤时,作物减产16.1%;残留量达到32公斤时,减产24.3%。
非标地膜残留是造成农田“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为确保非标地膜“不出厂、不入市、不下田”,阳高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定期对农资市场和地膜生产企业进行联合督查。他们重点检查地膜产品标识标注情况,是否有销售劣质、超薄地膜行为以及进销货台账建立情况,以此倒逼企业合法经营。
此外,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如果回收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白色污染”。“加厚高强度地膜可回收性强,更应该做好回收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张靖波说。去年,阳高县在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时,将采购地膜和地膜回收一并招标。此举使得中标企业在生产新膜之时就考虑回收残膜。
在政策监管引导下,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着力提升农用地膜产品品质,尝试生产可替代传统地膜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是指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的地膜,不会对自然环境构成污染。“我们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了山西农业大学的环保型专利技术。”高瑞介绍,2024年,公司加工0.007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80吨。
建机制
农田残膜有了“回收链”
在阳高县,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使用涉及10个乡镇89家实施主体。一到春耕备耕、秋季回收期,田间便会出现一支“残膜人工捡拾大军”。“一天怎么也挣150元,划算!”曹伟是其中一员。龙泉镇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需人工捡拾地膜回收方式,也为此处农户带来了一波“季节性商机”。
“与龙泉镇不同,罗文皂镇主要采用机械回收。”王志明说,相同的是两地收来的地膜都要运往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进行加工处理。
该公司以约1.5元/公斤的价格收购废旧地膜。在废旧地膜清洗造粒生产线上,回收的地膜经过筛选粉碎、清洗漂洗、加热熔化,最后加工成一颗颗塑料粒,成了优质的新膜再生产原材料。“废旧地膜‘变废为宝’,既环保,又产出了原材料。”高瑞说,这种无害化处置方式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现在,阳高县从地膜生产、回收到利用构建起全产业链闭环,即“农户捡拾—流动收购—集中储运—加工再利用”。
为畅通其中的转运环节,相关乡镇通过设立地膜回收便民点、动员组建捡拾队,收集散户地膜。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则建起了自己的地膜回收网点,并雇用专业化回收队伍和流动商贩回收废旧地膜。
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是阳高县农田残膜回收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它专门生产各种农用薄膜,是全省唯一一家能够实现废旧地膜、废旧滴灌带循环利用的企业。谈起公司所产地膜的质量,高瑞自信满满:“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入库到检验包装,都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我们绝不生产非标地膜。”
为生产高品质环保薄膜,公司购置了1套废膜破碎清洗机器、1台220型废膜回收造粒机和1台废旧地膜回收机,并配套安装了1套大型捕油除烟环保设备。“生产车间每年可处理废旧地膜等塑料制品1.6万多吨。经加工,可获得4500余吨的可用原料。”高瑞说。在这里,废旧地膜实现了“华丽转身”,从“白色污染”变为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农资”。
2013年以来,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中标实施了大同多个县区的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农业与地膜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等农业项目。项目实施结果良好:亩均节水40%,省工50%,亩均增产约200斤,亩均增收约200元。
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推进地膜科学使用,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张靖波说。他介绍,现在有专家正着力构建数据管理平台和地膜回收系统。回收系统数字化可能是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的未来。
本报记者郭慧聪
记者手记
让企业和农户“两头甜”
阳高县处高寒冷凉区,地膜应用广泛。近年来,当地通过价格补贴、政策服务、农机农艺结合等手段,让企业和农户“两头甜”,全县地膜回收利用率不断提升。从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到研制全生物降解地膜,再到构建废旧地膜回收处置体系,一项项措施和行动先后落地,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愈发显著。
阳高县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紧密结合,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农户参与、企业回收”的长效机制。“白色污染”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各地方在治理方面还面临集成技术相对缺乏、市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但阳高县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从源头管控到末端治理,从全程监督到转化利用,废旧地膜使用回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提升农业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自《2023年山西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施行以来,我省各地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上积极作为。过程中,涌现出的阳高县废旧地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郭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