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萃

多管齐下还网络科普清朗空间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了其公布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新修订的科普法对数字时代的网络科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公众苦网络虚假错误信息久矣。有些不实的科普内容,不仅挤压了网络科普的生存空间,而且还极易误导公众,最终将影响公众对科学及科学共同体的信任。
  首先,科普人员要增强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积极发声,以正视听。一些前沿的科学内容和成果,科普人员甚至是科研人员才能够更好地说清楚、讲明白。科普人员要有担当意识,一方面是为了去伪,即不让虚假错误信息有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为了祛魅,让科学走出象牙塔,打破公众对科学的刻板印象。
  其次,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以平台中立、技术没有价值观为托词,放任假借科普之名行招摇撞骗之实。基于技术开发的平台必须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及时甄别并主动下架虚假错误信息。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上传内容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切实发挥科学顾问的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提供者建立对虚假错误信息的澄清机制,维护好网络科普传播的环境。
  最后,公众也要主动作为,通过多元渠道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理性思维习惯和正确的科学态度,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地了解科技前沿进展,避免偏听偏信和落入情绪先行的陷阱。(王大鹏 沈丹/文 据2025年1月3日《科技日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13期

  • 第2025-01-12期

  • 第2025-01-11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9期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