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当前,我省正处于由传统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塑造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动能新优势的“三大动力”之一。
董晓林委员建议,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各类开放平台效能,开展重要招商引资,加强重大项目合作。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持续深化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完善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强链延链促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孟贵芳委员建议,打造延伸升级产业全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壮大经营主体。有机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行业类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建好集聚平台,持续推进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建设和晋南苹果、雁门肉羊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收;突出品牌建设,加快制定我省农业品牌目录,形成品牌矩阵,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山西是能源大省,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形成,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
王正通委员建议,应加快推进源网荷储、绿电园区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园区、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打造一批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探索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在硬件方面,聚合周边新能源资源,推进分布式光伏、共享储能、配网升级、企业微电网建设;在软件方面,搭建虚拟电厂平台,实现绿电直连和就地转化;在服务方面,建立绿电绿证分配机制,增加碳足迹、碳披露等相关碳服务。
助推制造业提质升级
我省机械、冶金等产业基础厚实,新兴制造业潜力显现,但受资源型经济挤出效应影响和国际国内市场供需结构变化冲击,我省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力转弱。
檀国榕委员建议,发挥产业链“牵引”作用,强化链上企业技术经济合作,深化产业链上企业深度融合配套,提升产业支撑力;推动专业镇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倍增工程,不断提升企业能级;聚焦优势开展精准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引导更多资本进入制造业;以金融支持为重点,完善产业基金体系,健全制造业要素服务体系。
推动工业品以旧换新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还存在政策信息与市场动态获取不易、项目申报与审批环节不畅、设备选型与生产工艺不匹配等问题。
景普秋委员建议,推动设立工业品以旧换新或设备更新专项补贴资金,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工业品以旧换新全流程服务,推动简化申报、审批流程;创新开展支持设备更新系列活动,提高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良性循环;完善旧设备和旧工业产品回收体系,进一步提升以旧换新工作成效。
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氢能是未来能源,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我省在制氢方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技术基础和应用场景。
邓蜀平委员建议,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专责落实氢能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加大加氢站布局力度,建设功能齐全的能源岛,统筹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发展体系;加快构建“1+N”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氢能标准体系;尽快形成氢能重卡产业生态场景,引进有核心技术的氢能重卡龙头和链核企业入驻;成立重大科技专项,吸引省内外优势研发单位,构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并稳定300亿斤粮食产能,是我省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重要目标。
高志强委员建议,部署开展重点研发项目,针对麦玉“吨半粮”创建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行动,打通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最后一公里;在已建设好及正在建设改造的麦玉两作高标准农田中,将安装滴灌系统纳入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安装滴灌系统,打造配套滴灌系统的高标准“吨半粮”示范田;在永济、闻喜、芮城、翼城、襄汾和曲沃率先开展麦玉“吨半粮”高产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加快麦玉“吨半粮”技术从点到线再到面。
积极发展储能产业
我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规划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实现市场化发展。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
张海兵委员建议,尽快完善新型储能配套政策,构建反映新型储能真实价值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探索新型储能容量补偿、容量电价向容量市场转变,有效反映储能保供价值。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整合区位优势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做足产业配套,形成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集群优势。
全力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班凤梅委员建议,科学绿化,筑牢生态绿色屏障。加强监管,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利用“空天地”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构建预警系统及时修复干燥土壤,对重点区域加强跨部门协同执法。同时,节水优先,坚持综合治理原则,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多渠道融资,加大投入,改造灌区节水工程,发展高效旱作农业,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应通过共建共享,推动沿黄各省区跨区域合作。
创新引领煤成气开采利用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成气20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约8.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近1/3,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部分,更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刘红星委员建议,设立综合创新平台,整合现有实验室、研究院,加强与央企技术合作,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煤与煤成气共采、深部煤成气勘探开采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加强地质勘探力度,为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完善基础设施,研发新型储运技术,提高煤成气的输送和储存能力。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省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从构建科技金融体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高效配置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得到有力提升。
桑胜波委员建议,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改革,提升转化实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金。要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立足山西资源禀赋,重点布局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实验室。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省属国有企业、“链主”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当主角、挑大梁,面向转型主战场,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
“十四五”期间,我省通航产业实施三步走战略,扎实推进通航应用场景搭建、产业链条构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王彦玮委员建议,做好空域规划,成立省级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省低空空域资源。加大引导力度,结合空域规划分类分区域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地面或楼顶起降点、测试场及地面保障设施。突出地区特色,创新低空应用场景,促进无人机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加强人才保障,融合现有人才补贴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区位等优势,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与文旅产业、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促使具有探索性前瞻性的示范项目落地,推动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郭润利委员建议,要聚焦打造国家级综合康养产业园区,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要深入挖掘各地特色优势,建设集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和知名品牌。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促进智慧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污染物管控机制改革
当前,我省摆脱对煤炭的“两个过多依赖”任务艰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任务较重,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机制不足。
赵红亮委员建议,建立健全省市两级污染物排放量储备库,统筹管理区域内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优先保障省市重大转型项目,重点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基于大气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贡献率,优化区域排污权;将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探索建立开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机制;健全我省排污权抵押融资项目的绿色评级、绿色信贷、考核监督实施办法。
高质量推进文旅强省建设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晋大地呈现出旅游消费“热辣滚烫”的崭新局面。
张锐委员建议,要深化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民营文旅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力推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要挖掘山西稀缺性特色资源,打造辨识度高、知名度高的山西文旅IP,与高端智库深度合作,推出一批衍生链条长、迎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与项目。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强化旅游要素全链条服务,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要强化全省“文旅一盘棋”统筹宣传推介力度,实施主流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等行动,建立品牌传播矩阵。
多措并举提振都市消费能级
我省全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政策扶持效应持续显现,但在促进消费规模扩张、刺激新兴消费业态等增长点上还有待进一步提质赋能。
杨照宇委员建议,强化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全方位优化消费便利环境,加快布局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智能配送全覆盖。借助VR、AR等新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挖掘赛事、演唱会经济潜力,创新多维业态。全面拓宽以旧换新参与品类范畴,搭建标准化便民以旧换新站点。打造数实融合消费新场景,扶持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夜间消费,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
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有利于更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和消费升级需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作出贡献。
吉兴荣委员建议,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拓宽和硬化乡村道路,统筹规划物流节点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新型供应链中心,并配备冷链设施;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成立相关单位与企业联盟,融合车辆及站场资源,规划最优路线,削减运营成本,出台支持发展政策,建立物流资源整合协调机制;搭建省级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种植生产、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供应链一体化的数字物流体系。
激发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提振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依托信息技术,数字创意让广告实现强互动、多场景等特点,使其在精准触达消费者、提升产品营销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李亚英委员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培育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新优势,围绕关键技术、人工智能融合、数据要素等设立科研项目,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通过吸引、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数创设备制造、数创活动实施等,大力发展现代工业设计,带动数字创意及数字广告企业向数字化“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广告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进而促进消费升级。
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助农作用
2024年,山西的平台企业在带农增收、要素整合方面表现亮眼。其中,直播助农的电商新模式促进了特优农产品销量猛涨。
针对目前平台经济发展现状,赵士权委员建议,出台山西助农头部网红达人流量扶持政策。通过整合商务事业发展专项等项目资金,针对涉农IP打造、直播助农专场、本地生活服务等制定奖补细则,孵化壮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强对网红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用市场化行为调节利益分配,形成长效助农机制。加快平台经济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构建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特困人员是我国兜底保障对象中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之一。
张海俊委员建议,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延伸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和功能,完善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赡养服务协议,进一步明确监护人的监护服务责任。要制定专项规划,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切实掌握特困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养老需求,加快编制、修订和完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完善服务体系,通过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扶持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特困人员养老服务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