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版

吕梁精神与晋绥文化大思政体系育人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 吕梁学院演出《吕梁山大合唱》。

  • 吕梁红色文化研究相关标志性成果。

  • 吕梁学院师生在学校百年吕梁精神教育展馆开展现场教学。

  • 吕梁学院师生在学校百年吕梁精神教育展馆开展现场教学。

  • 晋绥剧社参加“聂耳杯”大学生合唱展演。

  • 晋绥红色金融精神传习班在四八烈士纪念馆学习。

  •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和固本培元。2017年6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从北京直飞吕梁,随后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立德树人实施成效既关乎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也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是否平稳,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回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发挥好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将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学校基本情况

      吕梁学院坐落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是晋西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78年,始称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9年,经山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学校现为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高校实施单位”、教育部“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在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中西部高校前列。
      目前,学校拥有主校区、创新港校区和交口分院三大校区,占地面积131.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5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300人、博士280余人(含在读),在校学生2万余人。设有16个教学单位,2个独立建制研究所,1个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交口分院),46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7个,其中省内2A批次录取专业2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

    改革举措

      近年来,吕梁学院坚持以建设“晋西名校、红色学府、一流高校”,打造晋西“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文化高地”为目标,在国内高校首次提出“三个文化”育人理念并进行探索实践,出台了《吕梁学院“三个文化”立德树人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全力推进“三个文化”立德树人工程,并将“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晋绥文化”贯穿于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挖掘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新时代“晋绥三宝”
      吕梁学院深入挖掘吕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吕梁红色文化在培根铸魂方面的育人作用,在国内高校率先打造红色文化立德树人的先行实践地、革命文化培根铸魂的先进示范地、理想信念教育育人的主阵地。不断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和模式,打造了新时代“晋绥三宝”。2022年以来,相继建成了吕梁精神教育展馆和新时代铸魂育人研学基地,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晋绥剧社。时隔80多年完整呈现和演出抗战文艺剧目《吕梁山大合唱》,填补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晋绥抗战音乐创作和传播方面的空白,实现了对晋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郭兰英先生为此专门发来贺信,祝贺《吕梁山大合唱》成功首演,衷心祝愿吕梁学院的师生们,发扬革命老区优良文化传统,勇敢攀登艺术高峰,为新时期而歌,为人民而歌。
      (二)激活吕梁红色教育资源,发挥课堂育人的基础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吕梁红色教学资源,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吕梁精神与红色文化》,夯实课堂育人的基础作用。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系、中文系、体育与健康系、经济管理系等教学单位,开设了“贺龙体育思想传习班”“辛安亭教育思想传习班”“晋绥红色金融精神传习班”等一批“行知卓越人才实验班”,探索红色文化赋能实践育人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问题,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能吃苦、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典型教学案例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和“‘立德铸魂、知行合一’理念引领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吕梁实践”分别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拓展吕梁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形式,发挥实践育人的关键作用
      学校坚持将吕梁精神与晋绥文化教育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协同前进。学校精心设计了“第二课堂成绩单”,规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程可获得相应UP学分,极大鼓励了各专业学生踊跃参与。
      三年来,学校组织学生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晋绥剧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连续举办三届“吕梁精神我来讲、晋绥文化我来说”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师生赴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离石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纪念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晋绥文化。在扎实开展实践育人的同时,学校也不断巩固和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传播吕梁精神与晋绥文化,并形成了“传播与思考”“思政115”“圆梦文学奖”“圆梦讲堂”等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育人品牌。
      (四)强化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形塑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打造红色校园与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相结合,着力构建具有吕院风格、吕院气派、吕院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生态。
      不断丰富红色宣传教育形式,开设了“吕梁山大讲堂”,邀请模范人物、专家学者、革命后代到校宣讲革命事迹、红色故事、山西故事。连续推出“歌声中流淌的历史旋律”“峥嵘突兀吕梁雄”“吕梁民歌中的革命历史”等多个系列红色音乐党课。开展红色歌曲传唱、师生红色书画、摄影作品比赛,组织师生开展红色筑梦考察,打造精悍、感人的“微创作”“微传播”红色文化作品。在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战斗杯”大学生篮球赛、英雄杯羽毛球赛等独具特色的红色体育校园竞赛活动。依托“晋绥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红色经典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将吕梁精神、晋绥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体育育人和美育育人全过程,锻炼学生的强健体魄,增强学生的审美建构能力,激发学生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家国天下情怀。
      强化红色文化育人氛围营造。更名校园楼宇、道路为弘毅楼、晋绥路、东征路等一系列红色文化地标,打造了英雄广场、晋绥广场和东征广场三大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借助校园广播、校园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校报专栏、校内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向学生讲述吕梁历史与红色故事,不断扩大吕梁精神、晋绥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洗礼和升华。在图书馆设立“吕梁红色文献资源”特色书籍库,上线《晋绥日报》图文数据库,让师生在阅读中汲取红色力量。
      (五)深入开展吕梁红色文化研究,发挥学术育人的引领作用
      学校充分聚焦吕梁红色文化研究,注重发挥学术育人作用,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师生科研活动,为吕梁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助力,为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思政“养分”。
      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晋绥学”学术概念,建立了晋绥学研究院,着力构建“晋绥学”学术研究体系,填补了国内根据地学研究的空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师生围绕晋绥学研究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多项,荣获山西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率先建成《晋绥日报》图文数据库,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保护和利用,先后被新华社、《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大学官网等国内主流报刊网站重点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特色,组织学生深入吕梁各县(市、区)开展了红色遗址与八路军口述史专项调研、晋绥边区革命史料收集、《晋绥日报》图文数据库整理等一系列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科研实践锻炼中触摸革命历史的厚度和温度,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和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升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成效与影响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前列,闯出了一条红色文化育人的新道路,办学知名度、显示度、美誉度显著提高。2023年9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同志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作出重要指示,勉励学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家在吕梁山区开展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信念、守正创新,为把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贡献更大的力量。
      红色文化教育铸魂育人反响和成效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相关经验先后被东华大学、榆林学院等国内兄弟院校借鉴。近年来,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受到红色后代贺晓明先生亲切接见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学生高星皓、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葛军等一批品德高尚、成绩突出、锐意进取的优秀学子。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给予了“用得上、留得住、能吃苦”的高度评价。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吕梁精神与晋绥文化立德树人工程的实施,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有力抓手,也是学校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实现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举措。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协同的合力作用,持续加强思政育人工作的力度、广度、深度,不断健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努力擦亮具有吕梁学院特色的立德树人品牌,在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提升育人成效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和实践,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吕梁学院的智慧和力量。

    本版文字:郜俊斌 李成生 本版图片:吕梁学院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20期

    • 第2025-01-19期

    • 第2025-01-18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5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3期

    • 第2025-01-12期

    • 第2025-01-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