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太原沿阳兴大道北行20公里,就来到了青龙古镇。
俯瞰青龙古镇,如一条巨龙迤逦绵延,古镇因此得名。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清乾隆年间,青龙镇人士王绳中为朝廷捐银百万,乾隆为此御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绣有青龙的旗帜一面。
从明代开始,古镇上的人们依托地形地貌,渐次在长约2.5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兴建起庙宇宫观、楼台亭阁、深宅大院。这些建筑分别镶嵌在龙首、龙角、龙身、龙爪、龙尾上!讲究风水的同时,更重视的是防御功能。经过几百年不断完善,打造出了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龙古镇北面的坦途阁沿半坡路向南至千佛阁、文昌宫的六艺园至龙王庙往北的凤头寨,构成了气宇轩昂的龙首。龙首之上,龙王庙、文昌宫最具文物价值,是青龙傲骄星汉的双角。
龙王庙在街西侧,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年做过修缮。
正殿建在高数米的台阶上,为明晚期建筑,虽是硬山顶建筑,却使用了大量黄蓝(孔雀蓝)琉璃瓦件。两个高大琉璃瓦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端,脊中心是门楼,楼之左右有宝马、大象,寓意马到成功、吉祥如意。垂脊各有脊兽、脊头、套兽以及虎头滴水,均用琉璃瓦剪边装饰。这些吻兽脊饰,历经400年风霜寒暑,不变形不变色,完好无损,足见琉璃烧制技术之高。明清存留下来的琉璃瓦顶现已不多见,尤其孔雀蓝琉璃更为珍贵。
正殿有龙王塑像。龙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行云布雨,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那就是安居乐业的保证,怎么会让他老人家受丁点委屈,好吃好喝伺候着、丝竹铙钹享受着。戏台就是酬谢龙王的场所,坐南朝北,规模不大,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台后部中间置隔门板,左右有走马板和门框,用时挂帘,为演员出入之用。走马板又有木栏杆,可供演员登高表演。整个戏台设计十分精巧。如今驻足于此,仿佛仍能听到那千回百转的高低唱腔、阵阵紧锣密鼓、声声急管繁弦,令人沉醉。
文昌宫坐落在青龙镇腹地东面。游人向北沿坡攀登而上,即登龙门、过状元桥到文昌宫。
龙门是一座冲天式悬山顶木质牌楼,用斗拱下昂使其层层耸起,又有木雕额枋镂空花板、雀替和青石夹柱,均以龙形图案装饰和彩绘。中门门楼匾额书有“棂星门”。棂星门从孔子故乡复制而来,作为儒家文化的荣誉极受读书人追捧。
状元桥是一座水池上架设的拱形石桥,石桥周有石雕护栏,左右有扇形水池,中间有桥洞相连,北侧有石雕龙头,中可喷水。状元及第可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山门石台设有踏步,寓意步步高升。入山门后是一处二进院建筑,名曰献殿,是明代建筑,木结构均相互勾结榫卯相连,独具匠心。殿中供奉文昌帝君,左右站立两位童子,分别为天聋、地哑,一个掌管文人录运簿册、一个手持文昌大印,意为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
从千佛阁向南经真武阁至玉皇阁,是青龙镇的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店铺鳞次栉比、深宅大院错落有致。街道用大块青石铺成,锃光油亮,像极龙鳞。各式深宅大院、瓦房窑洞、堡阁庙宇,构成了蛟龙之身。此处可圈可点之景甚多,主要可以分为:阁、堂、窑、院、堡。
青龙古镇有五阁,分别为双忠阁、坦途阁、千佛阁、真武阁、玉皇阁。
双忠阁一层砖砌城堡式,北券口上书“青龙镇”3个石雕大字,南券口上书“双忠阁”3个砖雕大字,东有台阶可上二层。二层阁内塑有岳飞像、诸葛亮像,取文忠武义之意。
坦途阁分大城台、小城台、踏步三部分。大城台面北券口上书“安澜”、面南券口上书“坦途”。传为慈禧西逃时为讨口彩而书,不过书法还是蛮有功底。此建筑规模宏大、错落有致。
千佛阁在镇中央,原名三清阁,后随着佛教发展,改为三圣阁,因山墙壁画有许多佛,因此又称千佛阁。
真武阁殿中心木雕神座上塑有仗剑坐式真武大帝,左右有龟蛇二将环伺。山墙壁画为出行图和布雨图,背部坐南朝北有山水屏风,塑有三尊坐像,即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仙。真武阁是五阁中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镇的昨天和今天。
玉皇阁顺坡势而造,气势宏伟。此阁中面南主塑玉皇大帝、面北塑魁星神正欲点魁,是学子们最期盼的“金榜题名时”。
青龙古镇的院堂更是数不胜数,如戏台院、言庆堂、养和堂、庆一堂、得润堂等,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当属养和堂。
养和堂坐西朝东,占地约3000平方米。前有三间门楼,硬山屋顶,五檩梁架,前后8根明柱,柱间有立廊、雀替,单昂龙形斗拱出檐,中置黑色大门。门内外两侧砖雕影壁4个,雕有花草鸟兽,门两边有石狮、石鼓,檐边有拴马桩。
入门迎面前院,有砖雕经文“百福图”照壁,宽7米、高5米。倒座两侧房各3间,明柱4根,柱间有立廊、雀替,一门四窗,木结构方格状,上有汉文锦彩绘山水、人物、鸟兽、鱼虫、文房四宝等图案。院内南北各建月门,南通巷口、北通花园,正西是卷棚顶门楼一座,左右是长廊的后墙。
中院门内侧为卷棚长廊,立柱间有立廊、雀替,下有坐凳栏杆可观景、看戏。南北硬山顶厢房3间,正西过厅7间。过厅南侧有硬山式耳房两间,有东西方向的砖券门通外;北侧有南北砖券大门一座直通后院,门两边有方砖拼成的影壁,券口上有精致的暗八仙石雕花纹,券门上前书“尚勤”、后书“善处”。
出门便是后院,有硬山厢房3间。正西主建筑是券拱7间独立窑洞,一字排开,中间3间设明柱直达二层,特大出檐直到底层台阶上,比较罕见。二层有木结构建筑3间,六檩梁架,格子大门,卷棚悬山式屋顶,两边高中间低,意为“官帽”(当地叫官帽楼),实际是王家小姐的绣楼。上层通天柱4根,柱间有龙形雀替,斗拱四周有花卉、葡萄、桃等雕饰,意为福寿连绵、多子多福。
养和堂主人王嗣昌,字世卿,阳曲青龙镇人。少年从学,聪明伶俐;青年时期从军,勇敢杀敌。他虽官居高位,却为人和善,每每进村总是和村里人谈笑风生。他的家畜提供给村民磨面、碾米使用,分文不收。此外,他还慷慨解囊帮助战死将士的后代,因此深得人们拥戴。
特别还需要介绍的有九窑十八洞和青龙大照壁。
九窑十八洞也叫窑洞院,由街东3个院落和东面高地上开凿的窑洞房两部分组成。
南院为重院建筑,沿街有悬山式一门二院墙,墙上嵌有石雕“麒麟望月”,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入院有硬山房顶厢房3间和平房1间,院子正东有悬山顶彩画垂花门,前后有夹柱鸡抱石,刻有富贵牡丹图案,正方形踏跺上四角有石雕跳跃鱼形图案,昭示富贵绵延、连年有余之愿望。两侧用瓦帽十字花廊将院一分为二,后院南北面为单坡脊顶敞开式廊房、明柱,上有吊挂楣子、下有坐凳楣子,为观戏、休息之用。
中间院落是硬山脊顶带廊街房9间,三门七窗,南侧有门楼可通街上。门前柱间有花板3层,上层刻“万”、下层刻“寿”,意为万寿无疆。迎面有跨山照壁,壁中有松鹤图案,意为延年益寿。万寿与松鹤前呼后应,可见设计者构思缜密。
中院后1米高台上有砖券窑洞两层,一层开挖靠崖窑5个,二层开挖4个,上下共有9个窑洞。窑内上下两层又各有若干窑洞,洞中有小洞左右相连、上下相通,因此当地人称其“九窑十八洞”。
九窑十八洞现与北院、南院靠崖窑洞连成一体,崖顶有约660平方米平台,中间有单檐歇山顶亭式建筑,四周设有垛口,倚垛远眺,青龙古镇全貌尽收眼底。
青龙大照壁是青龙古镇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位于镇之中央。壁座为“丝缝”砖砌须弥座,高1.2米,雕有欣欣向荣的缠枝花卉。壁身中心雕有腾云驾雾的二龙,四角活泼可爱的小龙围绕。壁框分两层,内为寓意富贵连绵不断的回纹图案,外为寓意节节高升的竹节图案。左右两侧有方砖砌成龟背纹图案。壁后为方砖拼成,采用砌砖最高的“丝缝”工艺制作,精美至极。壁顶由砖雕仿木五彩斗拱、檩、方檐、椽、勾头、滴水、五脊六兽,精工细作而成。
从玉皇阁向南到辘轳坝为青龙的龙尾。龙尾部分有砖砌门、堡式窑洞院落,大多已经不完整。
从千佛阁向东北延伸下去是青龙的一只“凌空而起”的前爪,当地叫后板坡。有地道口、军事体验区、寨门、碉楼、书画院、博物馆、文化研究院。另一只前爪在风水坡,由千佛阁向东缓缓而上至大运路,路口有堡阁一座,上书“紫光阁”。
青龙一只后爪从真武阁由东向西直通大运路,叫长梁坡。与大运路交会处有石牌楼一座、迎面有岗堡一座。长梁坡两侧为单层清式建筑。青龙另一只后爪是玉皇阁向东到大运路口的巷四街。
除明清建筑外,青龙古镇还有民国特色的建筑,甚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色建筑也有很多。如此,把青龙古镇比作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再恰当不过了。
孙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