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17日在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省长金湘军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阮洋摄

  •   

    省长 金湘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4年,很不平凡、极为不易,是砥砺奋进、克难前行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结构性和周期性矛盾叠加、长期性和短期性问题交织的复杂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新质生产力加快壮大,改革开放走深走实,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
      过去一年,我省经济承压前行,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前低后升,进入四季度增速加快,许多领域发生积极变化,有利因素不断增多,回升向好态势明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向新而行动力澎湃。全力打造促进四链融合的创新驱动平台,6个设区市晋创谷挂牌运营,入驻优质企业团队300多家,签订技术交易、预约采购等合同4400余件。全省创新能力排名上升5位。太重轨道公司获评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标志着我省制造业细分领域达到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水平。高速飞车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实现国内首次低真空超导悬浮航行。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6家。120个“山西精品”享誉海内外,手撕钢、车轮钢等特种钢材料,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深紫外LED芯片等半导体产品,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应用。“新三样”出口增长两倍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消费品营业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000亿元、1800亿元、1400亿元。大闸蟹、三文鱼、火龙果等成为新特产。新技术不断突破,新产品竞相涌现,新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向绿而行生态宜人。新创建38个省级绿色工厂。能耗强度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并持续下降。累计成交绿证131.7万张,绿电交易量76.6亿千瓦时,外送量全国第一。投资超过550亿元的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开工建设,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9.7%。营造林3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9.6万亩。平朔煤矿生态修复、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全国典型经验。华北豹、褐马鸡种群数量保持全国首位。“三晋绿色生活”碳普惠机制入选全国十佳案例。PM2.5年均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6%。“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全部开工、加快建设,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优良标准。晋祠泉水位再创出流新高。绿色转型深入人心,生态底色更加浓郁,美丽山西生机勃发!
      ——向效而行惠民可感。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市市通高铁动车。汾石、浮临高速建成通车,提前一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瓦日铁路开通客运业务,结束了5个革命老区县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历时7年建设、投资近千亿元、全长1.3万公里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前三年全线贯通。项目建设“四全工作法”、发展农村电商、推行惠商保、不动产登记和办税“晋心登”服务得到国务院肯定。完成22件便民利企“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新生儿出生联办服务、示范区企业投资项目开工“一件事”做法在全国推广。省市县三级用地预审平均时间压缩至10个自然日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降低电力供应成本5.3亿元。新增规上企业法人1802户。省属企业发展质效不断提高,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排全国前列。9家民企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分别增长4.1%、6%。“一老一小”普惠补贴、扶残助学、消化道健康筛查等15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经营主体和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加强经济工作指导帮扶,逐月调度经济运行,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全面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争取政策性资金824亿元,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退税219.6亿元。加快“两重”“两新”政策落地,76个“两重”项目开工建设,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长11.2%,发放以旧换新补贴48.3亿元,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类消费分别增长40.9%、24.8%,惠及160余万人。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领域100个省级标杆项目,工业投资增长7.7%,高技术产业、新能源发电投资分别增长33.4%、29.6%,开发区工业投资预计增长9%。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晋人民期盼已久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演艺经济蓬勃兴起,晋祠天龙山晋级5A级景区,乔家大院恢复5A级景区,太行锡崖沟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广武滑雪场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策划“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流量出圈,文旅市场持续火爆,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6.9%、11.3%。竹叶青等14个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100个乡村e镇全面投运,农村寄递物流助力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城乡市场畅通衔接取得新进展。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建成8个高水平实验试验平台。10个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火炬中心验收。启动实施“三晋英才”计划,推广“人才绿卡”。在4所高校开展“三项改革”试点。山西中医药大学、运城学院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18个省级特色专业镇营业收入预计分别增长15.6%、14%,定襄法兰锻造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通用航空+”应用示范支持省份。焦炉煤气化产加工利用率达到63.6%。5G基站、标准机架分别达到10.8万个、101.2万架,综合算力指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煤炭工业互联网智算平台建成运行。两化融合贯标达标企业突破1700户。大同入选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组建山西数据交易中心。云冈研究院项目获全国“数据要素×”总决赛一等奖。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智能化煤矿达到268座,排全国前列。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超过165亿立方米,增长12.7%。打造新质生产力承载空间,构建“1+11”转型综改示范区体系,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和晋城、晋中、大同3个国家级经开区考核排名进步明显,启动建设13个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布局绿电产业园区,启动建设2个国际合作园区,要素集聚得到新提升。
      (三)有效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年度任务,制定省属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实施方案。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条措施,打造“晋企通”服务品牌。优选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240个项目,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形式向民间资本推介。率先发放股改企业专项贷。落实无还本续贷853.4亿元,惠及2.9万户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7%、28.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在全国率先发布不公平格式条款指引清单。实施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政务服务体验员等举措受到好评。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联动运行,512项省级审批事项一窗受理服务,中部城市群131项高频事项跨市通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成交87宗、2959亩。农业托管面积3300万亩,服务310万农户。有效开展防灾减灾,粮食生产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菜篮子”供给充裕。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高。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影响力提升。深化开放合作,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净增有实绩外贸企业167家。建成27个海外仓,中欧班列再添新线路。新增恢复8条国际客货运航线。新增4对国际友城、23对友好合作伙伴。临时入境人员增长54.2%。举办太原论坛和能博会、2024中国—东盟周活动,借助广交会、服贸会、世界浙商大会举办“山西之夜”,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制定落实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145项重点任务和69项政策措施。与国家部委、兄弟省份、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实现新突破。
      (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出台全面推进美丽山西建设实施意见,稳步推进碳达峰,探索创建零碳产业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开展企业绿码试点。制定焦化、有色行业转型金融地方标准。实施汾河谷地15个煤焦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保护警务合作机制。黄河干流流经县综合治理工程开工率91.3%。太榆退水渠水质首次全线达到优良。6个设区市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全面开展行政村环境整治,建成360个精品示范村、2680个提档升级村,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措并举促进就业,举办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提升122个劳务品牌知名度,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00所,建成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500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执行集采药品数量连续3年排全国前列,医疗数字影像云平台上线运行。村医服务和医保结算覆盖所有行政村,健康乡村试点省建设加快推进。成立中部地区中医药发展联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国家考核中评为A级。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社保卡服务实现“一卡通”,社会救助对象扩大到低收入人口。普惠性发放高龄津贴。在全国率先实现普惠托育机构补助全覆盖。保交房交付率96.5%以上,维护了19.2万户家庭购房权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6.1万户14.2万名防返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108.6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普惠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5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重点工程——陶寺遗址博物馆开放运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着力建设书香山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省健儿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取得好成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信访工作扎实有效,社会治安持续好转,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广电、史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科普、参事等工作持续深化,工会、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全面进步,对口援疆工作成果丰硕。
      一年来,省政府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774件、省政协提案1073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6件,出台政府规章2部。纵深推进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反对“四风”,常态化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带头过紧日子,省级“三公”经费连续11年只减不增。突出抓落实导向,强化中央环保督察、国务院督查、审计监督等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清单化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170项重点任务,行政效能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晋部队、公安干警和驻晋单位,向关心支持山西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政府工作还有一些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牢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摆脱对煤炭“两个过多依赖”仍需艰辛努力。稳就业促增收面临压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履职能力、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等。我们一定正视困难,直面挑战,全面改进。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聚焦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精准有效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落实稳住楼市股市要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扎实基础。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进出口总额力争保持正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不折不扣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从发展环境看,我国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和“四大优势”,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党中央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建设战略腹地和战略备份基地,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应持续放大。从我省条件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具有我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转型发展积厚成势,现代化建设前景广阔。我们要牢牢把握一个“根本保证”和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以高质量发展实绩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一)聚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激发消费潜能。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优化补贴流程,健全回收体系,促进大宗商品消费。丰富服务消费供给,打造精品晋菜,引进高品质酒店、品牌餐饮店,鼓励发展民宿经济、假日经济,推动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扩大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培育现代零售体系,引导老字号创新发展。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消费互联网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开展“名品出晋”网络品牌培育行动,建设优质直播基地。创新多元消费场景,构建智慧商圈和街区,改造提升城市步行街、夜生活集聚区、商业综合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释放“谷子经济”活力,拓展商旅文体健消费新空间。实施“千集万店”改造工程,完善乡村e镇运营机制,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激发农村消费活力。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
      提高投资效益。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实施一批“两重”项目和高质量转型项目,抓好616个省级重点工程年度建设项目。促进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投资稳定增长。发挥技改资金引导作用,实行设备更新专项奖励,制造业投资增长8%。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设“好房子”,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进雄忻高铁建设,启动大西高铁提速、太绥高铁建设。加快太旧高速改扩建、黎霍高速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330公里。推进武宿机场三期和临汾、运城机场改扩建。推动国道307山西段等能源运输通道提质升级。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民生、能源、水利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REITs发行。加强财政金融协同配合,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带动全社会投资。
      稳定外贸外资。落实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稳住龙头企业进出口规模,巩固县县有外贸成果。适应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自营进出口,拓展“新三样”、中间品贸易,建设运营好海外仓。扩大服务贸易、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打造“晋服全球”品牌。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限制,建设“外企之家”。
      (二)聚焦加快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3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开展“4+1”国家科技攻关。新建2个省实验室、2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3个能源技术科创走廊、3个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制造业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以上。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用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支持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高质量完成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五年建设任务,加快优势转化、动能转换。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开展煤矿“四个一批”,新建智能化煤矿130座。持续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抓好煤电项目建设,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600万千瓦。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推动氢能、氨能、甲醇全产业链发展,高效开发利用地热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推进新型储能、抽水蓄能、虚拟电厂建设,实施现代智慧配电网示范工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施中煤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促进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做好“绿色能源+”和绿电文章。用好绿电外送量全国第一优势,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煤机装备、风电装备、光伏组件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钢铁、焦化、有色等传统产业产品迭代升级。壮大产业链、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实行“链长+属地”包联共建,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省级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8000亿元。新增6个省级特色专业镇、8个公共服务平台,培育1个400亿级、3个100亿级产业名镇。强化质量标准引领,培育更多国字号品牌、地域特色品牌,“山西精品”达到200个。出台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实施意见,加快培育1个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7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若干百亿级成长性产业集群,支持重点行业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产业集群矩阵支撑转型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智算资源供给,建设算力监测调度平台,打造全国算力高地。适度超前部署5G-A网络,实施村村通5G工程,加快5G规模化应用。推动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0%以上。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搭建跨行业综合性数字化赋能平台,新创建智能工厂30户,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2。拓展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加快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省属企业数据资产入表试点,提升山西数据交易中心运营能力,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放大数据流量谷效应。建立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5%以上。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服务型制造,培育技术咨询、评估、交易和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发展现代金融、现代会展、现代物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驻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省属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升会展服务能级,办好能博会、专业镇博览会、杏花村酒业博览会、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建设物流枢纽和仓储基地,发展特色枢纽经济。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持续打造3个热点门户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旅游名城名县名镇。提升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交旅融合功能,有机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开发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的业态,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推动文旅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促进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构建大文旅格局。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深化重点景区、重点企业改革,做强省属文化、旅游企业。健全文旅云平台功能,凝练三晋文化IP,优化匠心古建等精品线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博物院新馆、古建筑博物馆。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借助《黑神话:悟空》开发相关产品和业态,打造文创爆品。发展演艺经济。提升便利度、满意度、美誉度,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中高端接待能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加强服务质量评价和市场监管,改善游客体验。强化宣介和营销合作,讲好山西故事,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沿海和境外客源市场。
      打造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集聚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协调匹配。促进先进金属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航空航天增长20%以上、生物医药增长6%左右、新能源装备制造增长30%以上。聚力建设“1+11”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做大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各市转型综改示范区整合托管周边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做大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建设“一谷三园”。实现设区市晋创谷全覆盖,全面落实“1+5”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太原、大同率先打造绿电产业园区,引进动力电池、电动汽车、通用航空等制造业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聚焦食品、医药、纺织等领域,做大13家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创建国际合作园区。深化开发区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依法授权放权,加快管运分离,加强与先进开发区深度合作,提升产业基金运营水平。深入实施“三项改革”。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和“三未”项目攻坚,每个工业类开发区做大1—2个主导产业,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加快现代农业类、生态文旅类开发区发展。突出“三率”“三度”导向,实行分类考核,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各位代表,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我们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产业体系,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三)聚焦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整体创新效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强省建设十大工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完成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任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分类实施高校改革,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55%。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确保中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新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中小学校。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1+5”政策体系,扩大财政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等制度。拓展“三项改革”适用范围,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财政资金“先投后股”改革。推动公共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创新科研类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发展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1+N”政策落地见效,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强柔性引才,试点开展“按薪定才”,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服务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省属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领域的资产总额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10%左右,主业投资占比90%以上,提升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推进资源、储备粮等领域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深入实施“1551”创新工程,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评价。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建立省属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国资监管“13331”体系。深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支持驻晋央企发展,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公平开放,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开展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支持发展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增强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化股改,培育上市企业。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优化信易贷、晋质贷、惠商保服务,让经营主体融资更快、成本更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弘扬新时代晋商精神,建设一流企业。
      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建成新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实现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省市县全覆盖,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加强公平竞争审查,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深化信用提升三年行动,完善涉企信息收集和联合奖惩机制。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太原煤炭价格指数、中价·新华焦煤价格指数价值,做优煤炭、焦炭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体系,健全绿电交易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深化矿业权市场化配置。推进水、能源等领域价格改革。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地方标准管理制度,建设质量强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广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健全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加强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和入企服务。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服务型执法。深化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完善企业安静期制度。建立民营经济“1+N”服务体系,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解决账款拖欠问题。创设营商环境无感监测体系,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营造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解决困难的发展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社会预期,提振投资创业信心。
      完善落实“1+N”政策措施,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平台功能。以建促申创建国家自贸区,扩大制度型开放。统筹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武宿综保区保税维修、航空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深化与国际友城交流交往。畅通开放通道。完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打造“津海晋门、晋商冀港”出海通道,建设晋鲁大宗商品走廊和省际快速通道。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增强航空口岸辐射能力。提升中欧班列质效。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服务,放大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效能。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中部地区、沿黄省份联动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务实合作。提升太原论坛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化水平。扩大“山西之夜”影响。
      各位代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改革开放相互促进,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让全社会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四)聚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推进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提升发展能级。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推动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阳涉铁路客运服务顺畅运行,建设城际快速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培育梯次配套的产业圈,强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分工协作,推进产业政策联动创设、资源要素协同配置、产业链融合互补。加快建设便利共享的生活圈,促进城市群内中小学合作办学、三级医院合作办医,推动政务数据共享、监管执法联动、更多事项跨市通办。完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统筹“三大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开展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健全城市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潇河绿智城。加快发展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
      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5类县城11个试点县差异发展,鼓励人口规模集中、建成区面积较大的县城加快发展,引导人口流失县转型发展。以人为本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改造“三区一村”,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过境县城国省道改线。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每个县办好1所公办高中,组建县域养老服务联合体,50所县级医疗机构达到三级服务水平。尊重历史文脉,加强风貌设计塑造,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县城。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一体推动兴业、强县、富民,每个县发展1—2个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打好特优牌,发展全谷物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农业、创意智慧农业等乡村富民产业。潜力县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标杆。发展乡村旅游,加强非遗民俗活化利用,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完善商业网络设施,发展冷链物流,推动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县域全覆盖。有序推进二轮延包试点、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改革,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市场对接联通、要素双向流动,构建以县城为枢纽、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种植技术,确保粮食产量达到297.1亿斤、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扩大有机旱作·晋品等品牌知名度。加快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实施节粮减损专项行动。推广农业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小院,建立促进增效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以上提档升级村,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动移风易俗,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聚焦建设美丽山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国家级碳计量中心。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产能占比超过30%,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的在产大型煤矿超过50%,推动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深入推进国家碳达峰、气候投融资试点。
      做好治水兴水治林兴林大文章。构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现代水网体系,加快实施中部引黄东西干线、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等工程,建设市县水网,推进古贤山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吴家庄水库等项目。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黄河干流流经县综合治理工程完工率达到85%以上。深入整治黑臭水体,分类整治入河排污口,巩固提升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推进太行山国家公园建设。大力实施“三北”工程和黄河“几字弯”攻坚,营造林260万亩,森林抚育100万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聚焦汾河谷地、重点市县、重点园区,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治理攻坚。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修复。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实施国家级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项目,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五湖”、岩溶大泉、湿地生态修复治理,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和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率达到66.2%。
      完善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支持政策、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托管服务,培育30个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打造以绿电为主的零碳、低碳园区。建设清洁运输先行引领区,开展醇氢重卡示范应用。发展绿色建筑。建设“无废城市”。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各位代表,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表里山河书写锦绣画卷,让三晋人民畅享绿水青山、共享金山银山!
      (六)聚焦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发展民生社会事业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开展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赋能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以工代赈吸纳低收入群众务工,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深入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创业融资服务工作站覆盖85%以上县(市、区)。实施大规模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新认定10个省级劳务品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升级版,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入实施强医工程,高水平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新建8个国家级、3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医药强省。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积极备战第十五届全运会。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引导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展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事业。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城市整体解决“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完善落实普惠托育机构运营补贴等支持政策,探索医育结合模式。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建设医养康养基地。开展新时代“三晋银龄行动”。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完善文艺院团发展机制,扶持激励原创文学,打造新时代三晋力作。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建设公共文化云、文化专网。精心办好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做好科普工作。
      着眼促进人的现代化,今年再办好15件民生实事。一是新建改造50个社区养老工程、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0个标准化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养老和助餐服务。二是为2万名高危人群进行上消化道健康筛查。三是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1000台,培训红十字救护员5万人。四是开展扶残助学圆梦,抢救性康复救助残疾儿童8000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4万人。五是采取省属企业招聘1万人、招募社区助理3000名等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六是实施住宅自愿加装电梯600部。七是推动惠商保惠及全省个体工商户。八是推动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到60%以上。九是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全面实行农产品快速检测。十是继续实行农产品上行快件物流补助。十一是维修农村供水工程1800处,受益200万人。十二是建设50个乡镇级、650个村级标准化饮用水源地。十三是建设一批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特色乡村驿站。十四是免费送戏下乡1万场。十五是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用心尽力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父老乡亲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七)聚焦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安全治理和风险防范
      切实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查彻改各行业领域风险隐患,严格监督执法,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加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和处突能力。
      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分类压降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一企一策”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全面完成保交房任务。
      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夯实信访工作“三项建设”,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力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发展人防事业,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强化政治引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地见效。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升治理水平。完善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机制,加强省直部门对基层一线的工作指导。健全跨前一步、协同配合机制,增强目标任务、政策取向、工作执行的一致性。建立省市联动、同向发力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同题共答强大合力。实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习惯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舒心。
      加强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纪律教育机制,纵深推进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三不腐”。坚持风腐同查同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坚决清除系统性腐败风险隐患,持续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巩固扩大试点成果。深化政务公开。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坚决反对脱离实际、敷衍塞责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杜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推动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为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让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促发展、惠民生上。
      狠抓工作落实。坚持“四下基层”,大兴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破惯性思维,在两难多难约束下寻求有效路径和工作抓手。发扬斗争精神,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实行“四精四账”闭环管理,有效解决“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中梗阻,增强马上就办的行动力,提升终端见效的执行力。
      各位代表,早行功不负,实干业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满怀信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能早则早、快人一步的冲劲抢先机、应变局,以事不避难、逢山开路的拼劲破难题、解困局,以抓铁有痕、较真碰硬的韧劲见真章、开新局,以只争朝夕、善作善成的干劲建新功、交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22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20期

    • 第2025-01-19期

    • 第2025-01-18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5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