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塔馆藏珍贵文物已经实现数字化保护,目前我们又启动了‘应县木塔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项目,正在做初设方案,不久即可招标。项目建成后,数字赋能,形象逼真地引导游客一层一层参观木塔。”1月8日,在应县木塔景区,应县木塔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建国告诉记者。
2024年5月16日,朔州市召开了辽金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工作安排部署会,提出建立文物数据库,对应县木塔、崇福寺、净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做好3D技术还原,对壁画、文字等内容做好精确图像采集,对器物等可移动文物做好预防性数字化保护,推动更多的辽金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文旅产业发展布局。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木塔,已经屹立近千年,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瑰宝,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世界独一无二。应县木塔现有馆藏文物159件,应县已对92件馆藏珍贵文物实行了数字化保护。景区同时推出了“全景科普服务观众”沉浸式体验项目。这些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都是景区数字化尝试和创新的成果。
走进广武长城军事博物馆,该博物馆正在通过声、光、电,打造能呼吸、会说话、有生命的博物馆。“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1月下旬开始布展。山阴县现有神武县故城、化悲庙遗址等辽金文化遗址,旧广武城为其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古城,古城是研究辽金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博物馆展陈将利用数字技术,对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和广武长城开展数字化展示利用建设,不久便可向游客开展。”山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韩承升告诉记者。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数字化是推动新时代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文化创新,弘扬文化价值。“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数字化保护,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全市已经建设完成‘朔州文旅云2.0’新型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上线10个数字场馆和10个地方特色文化专题数据库,实现一键点击跳转浏览。打造了《长城博览在朔州》VR数字博览平台,建设高度融合朔州长城符号和文化符号的数字内容资源库,切实讲好朔州辽金文化故事,增强民族交融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资源科科长李时明说。
1月9日,在国家4A级景区应县木塔景区,大型古装情景剧《萧太后还乡祈福》正在激情上演。该剧再现辽代应州的承平盛世,深度还原了萧太后还乡礼佛的盛大场面,深受观众与游客喜爱。这是该市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应县还策划开展了“辽金艺韵”系列共10多项文艺演出活动,在旅游旺季和春节、元宵节等节庆上演出,提升市民游客体验感获得感。
“挖掘保护利用辽金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提升城市品位的现实需要,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2024年朔州市辽金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工作会上,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做到信息共享、对策共商、工作共抓。优化完善,引进人才,抓好阵地建设。会议擂响了文旅融合催征的战鼓,激励全市人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1月10日,走在山阴县旧广武古城街上,只见这座古城修缮已近尾声。放眼望去,城内老榆、古柏、大戏台依旧,沿街房屋修葺一新,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古韵悠悠。雄伟的城墙,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守护着古城。
旧广武古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为雁门关之山前防御据点,完整的古城墙系明、清修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从2022年7月开始,古城修缮保护已经投资1.3亿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古城历史建筑都已修缮及加固,古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也进行了整治,不久古城将以全新面貌展现给游客。”山阴县旧广武村党支部书记赵兴业告诉记者。
这里曾经历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击瓦剌,古城汇集雄关之豪气,凝成亘古之文明。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军事景观源远流长,为国内罕见。
“我们将以辽金文化元素为核心,深入挖掘边塞地区的辽金文化内涵,规划建设辽代城墙遗址公园、木作民俗博物馆、数字体验馆、文创馆等项目,打造应县辽金文化特色街区、应县木塔世界主题公园、辽金文旅小镇,丰富辽金文化相关业态。”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邸世文说。
本报记者马占富